如果问:中国的老百姓崇拜什么?也许会有许多种答案,但是归根到底,中国的老百姓最崇拜的就是幸福生活,因此老百姓追崇和热衷过年,因为“年”是生活的理想化,又是理想的生活化。所谓“年味”就是幸福生活与美好理想混合在一起的味道。过年重在“过” ,传统的年是一个由腊八到正月十五的时间段里一系列幸福祥和喜气热闹的民俗文化仪式上演的过程。正月十五元宵节不仅是过年的一个句号,也是年文化中浓墨重彩的收官之笔,其本身更是一个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
当海上的斜阳把美丽的渔岛洞头映照得一片绯红,一场既传统淳朴又时尚浪漫的“七夕成人节”仪式在夕阳中拉开了帷幕。
古村落从被遗忘的角落成为炙手可热的关键词,人们的话题和实践都集中在了开发利用上。与此同时,对古村落的开发迅速升温。当越来越多的商业资本和形象工程参与其中后,那些沉寂了千年的古村落便在升温的热潮中遭到了破坏。
民间故事是最古老的口头传承文学形式,也是当代消失得最快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样式。它一度保存在祖祖辈辈的头脑里,靠口耳相传广为流布。然而,这种传播方式在现代化的飙风面前难免不堪一击。随着生活方式和节奏的改变,随着环境的变迁和传播方式的多样化,故事的传播和传承体系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首当其冲地面临被肢解蚕食乃至逐渐消亡的危机处境,难逃“人去歌息”的宿命。
社会的发展不断在文艺深处掀起新的波澜。如何在新的时代机遇中探寻中国文艺发展的新优势与新路径,是我们面对的重大课题。作为党领导下代表、维护文艺工作者合法权益的人民团体,中国文联在“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的新方向中,极具前瞻性、科学性地把“自律维权”提到新的战略高度,是响应中央号召、践行使命的必然,也是工作不断走向科学、走向深化、走向现代化的自然。
匠心是一种境界,一种追求达到登峰造极工艺巅峰的境界;匠心是一种欲望,一种把自己的作品精雕细刻成为传世精品的欲望。一个具有匠心精神的匠者,会专心于把作品完成得尽善尽美,一个具有匠心精神的匠人,会对作品的每个细节都注入不尽的爱心。匠心不仅是一种方法,一种技巧,更是一种态度和境界,一个不断攀登极致的修行。
匠心是生命的升华和生活的美化。生命里多一点匠心,手上就会产生艺术的魔力,生活里多一点匠心,就会使原本平凡的生活增添许多惊喜。我们的祖先就是怀着人类质朴的匠心把江山自然装点得更加美丽,让生活变得更加充实美好。
世界上有很多事,你不做我不做,会有很多人去做;还有一些事,你不做我不做,就没有人去做了。有些没做的事可能就会成为千古遗憾,有些做了的事就会成为万代功绩。做与不做往往会改变历史或文化的走向。
史诗,诗化的历史,历史的诗化。史诗作为民间文学的重要形态,既是一个民族文明的丰碑和文化的象征,也是认识和了解一个民族文明进程的百科全书,同时还是一座民族精神标本的博物馆。
梦想是豁亮在眼前的一帧绚烂,是美好未来世界的主宰。有梦想心中就会油然涌起天高地阔的境界;笔下就能绘出魂牵梦绕的渴望。
中国的家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宛如一幅承载人间万象的历史画卷,流转出我们民族隐藏于心底深处的万种柔情,滋养着我们民族的心灵家园。
一个伟大的民族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必定会有一个伟大的梦想,中国梦既蕴含着深刻的历史经验,又彰显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民间收藏是一条苦涩与辛酸、兴奋与煎熬同在的崎岖道路,走上这条路就如同踏上了一道布满荆棘的陷阱和深渊,令人难以自拔。我知道的民间收藏家陈明青就是这样一位行走在这条不归之路上痛并快乐着的跋涉者。
作为楚文化的发祥地,湖北很多地方的端午节并不仅仅指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这天只是当地人俗称的“小端阳” ,人们更看重的则是五月十五日的“大端阳” 。
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认为,尊重传统、理解传统、吃透传统是创新的前提,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基本的创新思维模式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温故知新” ,而西方的思维模式则是“推倒重来,另起炉灶,改弦更张,破旧立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