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礼释放正能量

   刊发时间:2016-05-31   罗杨

当海上的斜阳把美丽的渔岛洞头映照得一片绯红,一场既传统淳朴又时尚浪漫的“七夕成人节”仪式在夕阳中拉开了帷幕。当一对对家长与孩子们在晚霞中亲热庄重地相互依偎拥抱时,所有在场的人都不由自主地留下了激动的泪水。哪个孩子不是被父母含辛茹苦养育成人,哪个孩子没有对人生的美好憧憬,没有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天生之情。此时此刻,父母为子女的长大成人而欣慰,子女为长大成人而发奋励志。青年人从此将把持心灵的月圆月缺,担起生命的跌宕沉浮。那一瞬间,人们感悟到了今人与古人的心灵沟通,长辈与晚辈的情感交互,一种融入自然的人生哲理与超脱现实的人文关怀在七夕的月光下油然而生。仪式的每个环节都触及到人类情感最柔软的那部分儿女情长。我想,这种源自古老的仪式的重要意义在于,他把年轻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外显于行,内化于心,从而成为他们独立人格养成以及社会文化认同的重要方式。

在我们的传统节日“七夕”这样一个极富诗意和浪漫的日子里,人们在遥望星空中的牛郎织女生发无尽的奇思遐想,畅想天上的美景之时,洞头的七夕比其他地方的七夕又被赋予一层极为特殊的节日含义,即成人节。洞头七夕与成人节的结合源于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相传王母娘娘曾下凡体察民情,看到有人用糯米饭和泥造墓,对如此浪费的行径大为不满,便禀报了玉皇大帝,于是天降大灾,使人间灾苦迭生。七仙女得知此事后心生疑惑,便深入民间了解实情,方知用糯米饭造墓的是黑心财主,老百姓则是食不果腹。于是,她用聪明智慧帮助人间度过了灾荒,还救助了一个十六岁的渔民孩子。从此,当地便有了与七夕同时的成人节。这种与七夕结合的成人节在洞头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至今各家各户仍然保留着拜七星夫人,摆“七星亭”贡案,做“巧人儿”馃等一系列祭拜仪式。近年来,在民间传统祭拜的基础上,又形成了由政府主导的七夕集体祭拜与成人礼结合的仪式,使之成为一种既相传久远又体现时代内涵的新颖民俗风尚。

成人礼形成较早,秦代时已有了较为完备的记述,文献记载分为冠礼和笄礼,最初在上层社会流行,后来向民间延伸。从最初极其繁缛复杂到后来渐趋简化,至近代逐步式微,以至于今天已经被人们所遗忘,而只在个别地区保留着一些记忆碎片。我以为这不可谓不是我们文化传承中的一大损失。洞头这种传承相对活态的七夕成人节习俗可谓古代成人礼的活化石,有着一种“吹尽黄沙始见金”的价值和特别重要的借古开今的借鉴意义。近些年,随着国人文化自觉意识的觉醒,恢复和重建成人礼的呼声日渐高涨。

中国传统文化向来讲究对天地自然的感恩敬畏和对社会伦理的遵从。这种朴素的敬畏与感恩能够约束人们的行为,让人们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摒弃什么该追求什么。尽管谁也没有见过七仙女,但是大自然中种种神秘现象和生活里的种种奇迹,使人们认识到人的力量之渺小。而人们虔诚的对宇宙自然的感恩和敬畏最终表现在对世间万物的关怀。虽然随着人类探月工程和航天技术的发展,七仙女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变得越来越模糊,但源于百姓内心深处的那种柔软情愫却并没有消失。

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集体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共同认可和遵守的习惯。社会中的每个成员的一举一动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习俗的约束和熏陶,这种习俗也许没有明文规定,但社会习俗和社会伦理构成了人与人的价值认同和社会的舆论导向,是维系族群和社会稳定的精神纽带。当代社会,那些古老的乡规民约伦理仪式依然不能简单地被取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仍然需要优秀民俗传统的涵养。

从古至今,人类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回报父母的亲情和养育之恩是我们生活亘古不变的主题。在洞头,祖先崇拜与忠孝传家通过七夕成人节已使传统文化深入人心,每个孩子从出生就在一年一度的七夕习俗里播下了感恩和成长的种子,而这粒种子一定会在传统文化的滋润中成长成才。我想,如果其他地方也能借鉴洞头这种既古老又富有时代特色的成人礼,无疑会使我们青少年的精神境界在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中走向成熟与强健,并带着强大的正能量去追求创新与超越,不断塑造精彩完美的人生。

 

罗 杨(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