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的传统文化不仅留给我们历史的脉络,还传递出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祖先沉淀下来的思想精髓。当代中国文化的生命力说到底源于传统文化与未来对接的巨大张力。上世纪中国著名学者梁漱溟先生说,如果中国要创造一种新文化,那么中国新文化的嫩芽一定不会凭空萌生,一定离不开那些虽已衰老但却仍然充满着生机和活力的老根。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古老根脉,只有根深才能叶茂,而在这个古老的根脉中既不乏创新的基因和动力,也不乏创新的精神和智慧。在中国两千多年前一部托孔子之名编撰的史籍《礼记》中就有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记述,充分表达出古人求新贵新的传统理念以及对创新精神的不懈追求。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是这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慢慢积累形成的,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和集体行为,这种记忆和行为已经不需要再去翻动遗传基因,就已经流淌在民族的血液里。
或许,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所蕴育出的创新思维模式与西方有所不同,因此,造成了一些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过于保守的偏见。其实不然,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认为,尊重传统、理解传统、吃透传统是创新的前提,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基本的创新思维模式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温故知新” ,而西方的思维模式则是“推倒重来,另起炉灶,改弦更张,破旧立新” 。而恰恰正是中国有了如此一脉相承的文化继承发展观,才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而从未中断过的文明古国,并在思想文化、社会政治、典章制度、天文地理、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等很多方面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回溯历史反观当代,放眼今日之中国,我们不缺少创新的激情,而是缺少对传统的敬畏;不缺少开放的勇气,而是缺少对良莠的甄别;不缺少爱国的情怀,而是缺少对祖先的自信;不缺少经济发展的速度,而是缺少对精神家园的守望。当前中国人最可怕的危机不是经济而是精神,是心灵深处可以守望的东西变得越来越模糊了。一个强大的民族,不是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而是既学习别人的长处,又坚守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时代的风云际会中促成传统的涅槃新生。百年前,中国精英群体们曾立志变法图强,断然抛弃了自己的传统文化,转而向西方学习。实行改革开放国策后,面对全球化的潮流我们又追求与国际接轨,一味适应服从西方的规则。这些皆无可厚非,这是那个时期的人们在中国积贫积弱的形势下为了中国社会发展和国力的增强而做出的努力和选择,当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想,我们应有一次新的选择,这就是以五千年文化作为立国之本,再次激活那些曾被我们忽视的迷人的传统,使其在当代情境中重新放射出光芒。
创新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中国文化以其鲜明的道德境界、人文传统和天人合一的诗意化追求,区别于西方文化中执著的科学精神以及征服自然的强烈欲望和商业意识。不可否认,西方文化在催生工业化现代化方面曾显示出强大的技术优势,那么当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现代化通病危及人类之时,东方文化将会为解决现代化带来的诸多问题显示出明显的智慧优势。1988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们曾在巴黎的一次集会上发出了“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就要从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去吸取智慧”的箴言。那么,作为孔子故乡的中国人,我们都应有一种守护家园的天性和热情,将消失岁月中储存的信息开掘整理,形成新的文化记忆和文明因子,坚守“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古训,坚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境界和民族气节。当然,弘扬传统不是简单的向后转,而是立足当代,面向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光复旧物,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
(本文系作者6月18日在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第三届年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