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家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宛如一幅承载人间万象的历史画卷,流转出我们民族隐藏于心底深处的万种柔情,滋养着我们民族的心灵家园。我国历代家书既神奇神秘又博大精深,是蕴含丰富的无价宝藏。今天我们能见到的中国最早的书法传世墨迹《平复帖》,正是陆机写给友人的一封文人书信,其中蕴藏着太多的历史人文信息,至今仍令我们不得其解。而这封经过逾千年颠沛流离的书信,命运多舛辗转于世间,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由著名收藏家张伯驹于溥心畲手中购得,交由国家收藏,成为重要的国宝级文物珍品。
对于我们这个时代出生的人来说,家书是曾经美妙的记忆。文革时我还在上学,父亲被下放到五七干校放牛,千里之遥唯一用来传递音讯的就是家书,而所有的家书都会被造反派审查。在那样一种残酷无情的政治环境里,家人的亲情是怎样通过家书里行行真情、字字玄机吐露出的,真是难以言表。时至当代,电信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铺天盖地,手写的家书几乎遭遇全民性的放弃。传统的书信文明似乎已成远去的“雅乐”,只若有若无地沉浮在信息爆炸的洪流之中。如今,我们只能从中国人民大学的家书收藏馆以及先人的收藏中依稀可辨。家书已经从以往人们须臾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中凋零为需要抢救保护的文化遗产。
家书的远去使我们越来越感到,在这个科技发达的商业社会中,人文氛围越来越淡薄,人文情怀越来越缺少,人文情致越来越稀释。为此,九年前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倡导,费孝通、季羡林、任继愈等46位文化名人签名启动了抢救民间家书的行动。至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以一种历史的人文情怀,超前的文化眼光,建立了家书文化研究中心,担当起抢救家书的使命。我想,这一方面反映出我国文化学者们的境界和使命意识,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当代文人内心的失落与向往。显然,这也是在如今人文精神匮乏的文化背景下发出的一种吁求。
或许家书作为情感联络和信息传递的载体已经成为过去,但文明的传承不能因此中断。就像唐诗宋词虽然不再是今天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但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风物万象今天读来仍充满着无穷的魅力,诸子百家孔孟老庄凝练的人生哲理今天读来仍给予我们无穷的智慧,那些文学史上来自书信的经典名篇仍会给我们带来不尽的启迪。家书不仅是家人之间的平安信函,不只是男欢女爱的卿卿我我,更有着博大的文献价值,深厚的学术价值,普遍的伦理价值,精湛的艺术价值以及丰富的现实价值。今天,当我们读到那一封封脍炙人口的优美家书,总会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纠结。
如果一个民族失掉了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失掉了诗意的人生意境,只有科学和技术,只有时尚和娱乐;我们的生活就缺少了诗意,我们的文化就会苍白无味,我们民族的情感将会日趋寡薄。
文化传承如同大浪淘沙、沙里淘金,人类的一切艺术都会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人类文明不会也不应该随着历史的演进而销声匿迹,反而会老树新花又一春,正所谓“笔墨当随时代”。1839年照相技术发明后,有人曾忧虑绘画将会消失,然而近二百年过去了,绘画仍在如火如荼地发展着。所以,我相信,人类追求诗意和美的愿望将会永恒不变,家书作为一种中国的文字和语言,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灵密码,一定不会消亡,并在时代的潮流中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