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1月中国民协在郑州全面启动并实施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以来,河南省作为承担示范卷编纂工作的省份,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动员和组织全省力量,全面实施“五个提升”,凝神聚力编好《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河南卷》。目前,河南省整体工作处于全国第一方阵,受到中国文联、中国民协的表彰。截至2023年底,河南已经承担编纂任务46卷,占原定规划50卷的92%,其中正式出版8卷,今年计划再启动20卷,总量达到66卷,超额完成预定任务130%。
一、党政统揽,层级由文联专项工作提升为全省中心工作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十五个重点实施项目之一。2018年在郑州启动实施后,我们主动向河南省委主要领导作了汇报,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由文联系统的部门工作提升为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要求各省辖市切实提高政治站位,高度重视大系出版工程,把组织实施大系出版工程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举措,按照党政统揽、文联主导、民协组织、社会参与的原则,认真负责做好本地区民间文学资料的搜集和整理,确保河南卷编纂工作全面顺利进行。一是成立工作专班,落实专项经费。省文联为大系出版工程专设办公室,成立了“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河南省”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省文联党组书记任领导小组组长,各省辖市文联党组书记为领导小组成员,老中青学者组成专家委员会全省巡回指导。几年来省财政拨付《大系》编纂费120多万元。漯河市先行拨付1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开展前期工作。二是进入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序列。2021年,大系出版工程列入中办、国办《“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乡村文化振兴项目之后,中共河南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下发的《河南省乡村文化振兴五年行动计划》及《河南省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方案(2020-2022年)》中,明确将《大系·河南卷》编纂纳入其中,并在各年度《重点工作安排》中予以部署,成为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六年来,省委、省政府和省委宣传部领导心系《大系》,跟踪指导,现场办公,解决具体问题。2023年12月13日,中共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王战营带队到省文联调研,专题听取了《大系·河南卷》工作汇报,实地考察编纂工作及出版情况,并对下步工作做出具体指示,为编纂工作鼓劲加油。2024年2月20日,河南省委、省政府召开河南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专门安排省民协作为九个发言单位之一,在大会上做典型发言。
二、整合多方资源,由民协系统独办提升为社会各界联动
大系出版工程是一项国家重点文化工程,更是一项大型系统工程,仅靠文联特别是民协一个部门独立承办,显然有些捉襟见肘。为此,我们拓宽视野,整合力量,特别是联合地方政府、省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加盟《大系》编纂工作,工作力量迅速壮大,上下一盘棋,建立“集团军”,打好大系编纂攻坚战,有效推进了《大系·河南卷》的编纂工作。我们先后联合18个省辖市政府及有关市县政府,联合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南阳师范学院等近20所高校,以及河南艺术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加盟《大系》编纂工作,先后有近百位教授、专家学者参与其中,成为《大系》编纂的中坚力量。河南大学是“双一流”大学,文学院是“国家一流学科”,民间文学力量很强,我们委托河南大学文学院承担了《歌谣·河南卷》的四个分卷。《谜语·河南卷》从最初计划豫鲁皖三省合出一卷,经过广泛开展田野调查,如郾城高中向三千多名学生和家长发出征集通知,搜集三万余条民间谜语,搜集谜语书籍20余种,最终取得了河南一省编三卷的骄人成绩,陆续出版有扶沟、南召等地方谜语卷本。
三、创新机制,规范流程,编纂工作由“小作坊”提升为规范高效的“流水线”
在《大系》编纂工作的具体实施中,我们尝试引入现代企业管理理念进行机制体制创新,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并严格规范工作流程。各分卷可以由地方文联和民协全权负责,组织当地学者和民间文化工作者完成这项工作;也可以采取课题招标的形式,确定课题负责人,由课题负责人组建课题组;跨地市合卷,则由省文联和民协牵头,有关地市共同参与编纂。大系出版工程编纂出版工作委员会各门类专家组,与省卷专家、各地民协、执行单位联动,只要编纂工作需要或书稿基本成型,专家组及时到当地共同开展工作,培训讲座,实施指导,或提出具体修改意见,或举办研讨会、座谈会。各地市、各分卷承担单位参照国家《工作手册》和省卷《编纂手册》要求,编纂书稿。书稿一经审定,优先列入送审出版计划。
在此基础上,我们严格规范工作流程。《大系·河南卷》的编纂工作自2018年启动以来,先行完成“平顶山故事卷”,成为全国首批出版的示范卷之一。从2019年开始,编纂出版工作分批实施。基本流程是:地方文联申报→列入年度计划→签订合作协议→组建班子→专业培训→编纂并调查采录→审改修订→出版。单分卷的编纂时间,从签订协议到完成初稿一般为12个月。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提前筹建班子和搜集资料,积极争取早日纳入大系出版工程的年度计划。《大系》编纂主要采取“三选三审”的“三三制”工作程序和制度。资料选编采取省、市、县三级联动的“三选”制度:①县选,形成县选本;②市选,形成市选本;③省选,形成省选本。整体书稿采取“三审”制:①省审,由省大系专家委员会指定专家对书稿组织审读,并提出具体修改意见。返修完成并通过再审后形成出省的初稿。②国审,由《大系》国家专家组审定,提出修改意见后补充修改,形成定稿。③社审,由中国文联出版社编辑、审校,形成出版稿正式出版。这些机制创新和流程规范,从根本上确保了成书的质量和时效。
四、因地制宜,体例由“照本宣科”提升为创制“河南规范”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目前,我们在编纂工作中,主要是严格按照国家《工作手册》确定的技术规范和编纂要求开展工作。但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们针对河南在编纂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结合河南工作实际,组织专家团队,由乔台山先生领衔编印了具有河南特色的大系“地方版”《〈大系·故事·河南卷〉编纂手册》,并于2020年6月印发全省。在故事概念界定、故事文本、卷本编纂体例、技术体例、编纂工作机制和流程、附文六个方面进行详细的界定,成为做好大系工作的“河南地方规范”,从而确保《大系》编纂工作始终在科学规范的正确轨道上进行,不走“岔道”,减少“误差”,精准到位。五年来,我们在具体实践中,不断对《编纂手册》进行修订完善和提升,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五、注重“两创”转化,推动成果由国家文库提升为“河南实践”
在《大系》编纂过程中,我们一方面着眼于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搜集,高质量编纂出版《大系·河南卷》,另一方面注重《大系》成果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是在《大系》编纂过程中,不断发现、推介并帮扶民间文学传承人。现有省级以上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20项(国家级10项,省级110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9名,市县级近200名。二是在高校设立民间文学类研究基地。2021年以来,已建立河南大学中原神话研究院、信阳航空职业学院非遗学院、黄淮学院传奇文化研究中心等12个民间文学方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专门开展可持续的民间文学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打造“民间文学豫军”。三是运用《大系》编纂的最新成果,加大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的政策、资金扶持力度。面对特别濒危、脆弱的民间文学项目,鼓励和支持民间文学类项目发掘文化内涵,融入创新创意,开展保护、传承和传播。据不完全统计,自2018年开展《大系》编纂工作以来,全省民间文学类非遗代表性项目共获得国家级非遗保护资金290万元,获得省级非遗保护资金426万元,补助黄帝传说等项目42项(次),主要用于民间文学类项目保护单位及传承人开展调查记录、档案建设、理论研究和宣传传播。四是发现并转化、提升,进入各级非遗名录。我们注重在调查民间文学资源的基础上,发现、甄别、遴选优秀民间文学项目,帮助各地策划整理上报,成为国家级、省级和市县级非遗民间文学类项目,由散落乡村的“民间遗珍”进入政府视域的“保护名录”。目前,全省共有10个民间文学类项目(盘古神话、老子传说、木兰传说等)进入国家级非遗项目,省级民间文学类项目110项,市县级代表性项目500项,命名传承人省级49名,市县级180余名,建立各类传习所200多个,成为民间文学社会宣传推广活动的重要基地和人才支撑。五是建立民间文化传承传播基地,打造地方文化名片。省民协命名民间文学类“河南省民间文化之乡”及其研究中心19个,“河南省民间谜语之乡”18个,“河南省民间谜语艺术家”22人。今年已启动“河南省民俗文化示范村”“河南省民间故事村”评选命名工作。六是组织开展民间文学“四进”社会宣传推广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全省举办民间故事、民间谜语、民间小戏、民间说唱、民间歌谣等各类社会宣传推广活动3800余场次,受众3000多万人次,民间文学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农村,成为惠及百姓的精神文化大餐,发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引领风尚的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