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永恒

   刊发时间:2016-03-02   罗杨

匠心是一种境界,一种追求达到登峰造极工艺巅峰的境界;匠心是一种欲望,一种把自己的作品精雕细刻成为传世精品的欲望。一个具有匠心精神的匠者,会专心于把作品完成得尽善尽美,一个具有匠心精神的匠人,会对作品的每个细节都注入不尽的爱心。匠心不仅是一种方法,一种技巧,更是一种态度和境界,一个不断攀登极致的修行。

匠源于木工,所以木匠是诸匠之祖。众所周知:“鲁班是木匠,木匠不是鲁班” ,鲁班之匠乃罕见之人才,鲁班之技乃稀有之能力,支撑他的是经验总结出的知识,长久训练磨出的技能以及独一无二的传承。这是一种积累的升华过程,所谓有技而能工为技艺,得一技之长则为匠。

凡人类文明史上那些最伟大的艺术杰作无不出自能工巧匠之手。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万里长城、敦煌洞窟的壁画、云冈石窟的大佛、昭陵六骏的石刻等等,皆无名之大匠耳。要成为一名大匠必须要有一颗对传承的技艺持有的虔诚和敬畏之心。如当代紫砂泰斗顾景舟一生惜壶如命,并非他的壶太值钱而是他把壶看得太重要,他说做一把壶太不容易。改革开放后全国首届工艺美术大师评选,顾景舟本该榜上有名,但是送评时省里有位主管领导要他送把壶被他断然拒绝了。厂里领导着急地告诉他,不送壶就不能报了。他一听当即就撕掉了填写的申报表,说:“如果工艺美术大师是靠送壶送出来的,我宁可不要。 ”后来在全国首届工艺美术大师的名单上紫砂界果然无名,但却震惊了整个工艺美术界,再后来顾景舟被评为全国工艺美术大师。在今天的收藏市场上无论市场风向起起落落,顾景舟的壶总是逆势一路上扬。顾景舟用一生对艺术的虔诚和坚守,守护了艺人的尊严。

匠中能称大师的,不仅能用手用脑,还要用心。用力做可以把作品做完,用脑去做可以把作品做成,只有用心做才可以把作品做好。因此,杰出的匠人必有恒心和耐心,就像那些明式的宫廷家具皆为榫卯结构,做工考究,雕刻精美,历时百代仍完好如初,牢固如新。你可知这些美轮美奂的杰作从选材开始就精挑细选,采伐之后要晾晒四年,待水分蒸发后再等四年,待其自然变形,之后每制作一件家具有的要耗上万个工时慢慢打磨方可完成。一件手工作品若经不起时间的等待和岁月的磨砺,就如同不等到树上的果子成熟就去摘,其味道必定是生涩的。 《菜根谭》说:“文以拙进,道以拙成。 ”季羡林先生在谈到学习外语的方法时曾说,学外语最好的方法就是聪明人下笨功夫,聪明人下聪明功夫肯定学不扎实,笨人下笨功夫还能记得住,笨人下聪明功夫那就完蛋了。很多人学不好外语,就是太想找诀窍和捷径。聪明人下笨功夫不是真笨,而是成功的大道。因此在手工艺的创作上不应寄希望于“四两拨千斤”的成功,而应有“铁杵磨成针”的恒心和耐心。

虚心和慧心是成为大匠的必经之路。孔子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庖丁方为厨之时,所见不过全牛;三年之后,目无全牛;又过数年,乃以意念解牛,终于悟出解牛之规律。若庖丁没有虚心体悟、勤学苦练必无娴熟之刀法,若没潜心钻研必无惊人之技艺,其游刃有余来自心手相应。正像爱因斯坦所说:“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然而这百分之一的灵感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更重要。 ”大科学家牛顿绝对是聪明智慧的人。他曾经养过两只猫,一只大,一只小,为此牛顿在门上打了一大一小两个洞,以方便猫出入。邻居见后说道:“何必打两个洞,一个大的就够了。 ”牛顿方醒大悟。可以说即使人再笨手再拙,只要有虚心和慧心都可以学会一门手艺本领。佛教认为每个人都有本觉心,只用此心都可以开悟。但有慧心就会“心有灵犀一点通” 。

精心和细心决定大匠之成败。朱熹在注《诗》中讲:“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 《论语》中孔子在回答子贡的问题时,也引《诗》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说,无论是精致器具也好,进德修业也好,都不可安于小成,应力求好上加好,以期尽善尽美之道。某寺庙中有个新来的小和尚,住持就安排他敲钟,可是还不到半年住持就不让他敲了,要让他到后院去扫地,小和尚不解地说:“我每天的早上和黄昏都按时敲钟了,从未怠慢,而且我也非常用力,敲的声音也很大。 ”住持说:“虽然你敲的准时,声音也大,但是钟声都是空泛,疲软之声,因为你没有精心,不了解钟的意义,钟不仅要准时,还要深沉、悠远,方能唤醒众生。 ”唯此,简单的事重复做,重复的事用心做,古人所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如此才能把看似平凡的工艺做成不平凡的杰作。

杰出的手工艺术蕴含着人类心灵的温度,是人类勤劳智慧和情感的结晶。在现代机器工业时代,节奏越来越快的社会里,工匠的生存仿佛日渐逼仄。但是人类美好的生活永远离不开匠人,特别是那些绽放着心灵智慧光芒的手工制作。不仅过去“荒年饿不死手艺人” ,今天盛世更需要艺术家,就像一把机制的紫砂壶固然可以满足人们的饮茶之需,但难以体味到一把大师亲手做的紫砂壶给人带来的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灵上的愉悦。

手工虽然从手出发,但必须抵达心灵的深处。只要倾心于手,融情于艺,匠人的精魂将历久弥新,手工艺术品的魅力将永恒不灭,手艺永远,匠心永恒。

(选自作者在中国石雕艺术中青年传承人高级研修班上的讲话)

罗杨(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