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

春节的形成,来源于古人对季节、收成、天象、历法的认识。古代的年首先与农作物的收获相关:农作物丰收时,人们要在收获时庆祝,祭祀并感谢神灵庇佑,祈求来年丰收;歉收时,也要祭祀祈祷,希望来年丰收。

清明

“清明”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依例要拜扫祖墓,也是春耕春种的时节,逐渐与寒食节及上巳节合为一体,不仅保持扫墓习俗,还将寒食节的冷食习俗、上巳节的踏春习俗整合,在唐代形成了统一的节日——清明节。

端午

端午节最可靠的起源假说是辟邪说。古代人们认为五月是阴阳、死生相争的“恶月”,五月五日因此成为“恶月恶日”,需要开展祛邪、避恶、送瘟神、健体、强身的活动来适应特殊节气变化,端午节逐渐形成。

中秋

中秋节源于对天象、四季、节令、岁时以月亮的盈亏朔望周期计月的阴历。自古以来人们的活动都以“月”为中心展开,如祭月、玩月、拜月等。但直到唐代才自发形成一个真正的民间节日——中秋节。

重阳

九月时节,天气初寒,人们容易感染时疾,因此重阳时节被视为危险的季节。另一方面九九重阳意味着阳数的极盛,人们认为盛极必衰,此日不吉。人们登高、饮酒、佩茱萸来消灾远祸,重阳节由此形成。

七夕

七夕节,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简称“七夕”,又名“乞巧节、女儿节、女节、少女节、小儿节、重七、星期、香日、巧夕、双七、兰夜、穿针节、魁星节、晒书节”等。于农历七月初七夜举行。姑娘们尤重“乞巧”,浪漫过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