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艳:清明寒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刊发时间:2018-04-25  

中华优秀的传统节日文化源远流长,清明寒食文化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其中的忠孝文化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更是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意义。如何促进其传承与创新,一直是各界仁人志士不懈追求的目标。

2018年清明寒食节期间,我们在清明寒食文化的发源地——山西有了令人惊喜的发现。

节日文化作为群体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活态传承方式与其他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截然不同,它需要群体的广泛参与。在山西,清明寒食文化的核心介子推精神可谓家喻户晓,上到耄耋老人,下至学校孩童,都参与到了清明寒食文化传承的各种活动中来。

以灵石县马和乡为例,通过设立“忠孝石”“介公路”“介子推忠孝文化主题宾馆”“忠孝精神先进村”“忠孝文化教育基地”“忠孝文化墙”等方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忠孝节义特色小镇。

在寒食节当天,很多老人自发的到绵山祭奠先贤介子推,马和乡小学也以“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忠孝儿女”为主题在绵山介公像前举行表彰活动。不仅如此,马和乡各个学校都在学校隐性课程建设过程中突出了忠孝主题,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校风、教风、学风均明显好转,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清明寒食文化的内涵是多元的,在古时,清明寒食文化不仅包括祭祀祖先与英烈,还包括一系列丰富有趣的体育活动,例如荡秋千、蹴鞠、打马球等。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祀祖先与英烈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非常富有特色的节日。

在山西的张壁古堡,就在清明寒食节恢复了荡秋千、射箭、投壶、放风筝等很多体育活动,并邀请游客一起参加,在潜移默化中以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自觉地传承了清明寒食文化的精神内涵。

忠孝文化在当代有很多表现,在保持文化内涵不变的前提下,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也有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雇佣当地劳动力是资源开发领域国际通行的惯例。

在山西,很多企业在忠孝文化的影响下也都在寻求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尽可能地雇佣当地劳动力。在张壁古堡景区,张壁村的村民200多人(占全村村民总数的近五分之一)都成为公司的员工,从事景区管理、演员、保洁、保安等工作,几乎所有有意愿到景区工作的劳动力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机会,景区的开发也为其他村民提供了更多的从事各种商业经营活动的机会,如餐饮业、文化产品等。无独有偶,绵山风景区也与此类似,在经营过程中雇佣的多数都是介休本地的员工。

对于清明寒食文化如何在山西更好地传承发展,

特别是如何在尊重民众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笔者有如下几点建议:

1

将每年的4月4日寒食节列为山西省或者晋中市的法定假日。全国的很多地区都有本地方的传统节日及法定假日,如广西的“三月三”等。由于山西地区的传统是每年4月4日过寒食节, 4月5日过清明节,如果山西欲将清明寒食节进一步发扬光大,需要为民众传承节日文化创造最基本的时间条件,建议在国家法定假日的基础上增加4月4日作为地方的法定假日。如果能够列为山西全省的法定假日肯定效果最佳,如果条件不成熟,也可以先列为清明节的发源地晋中市的法定假日,待条件成熟时上升为全省的法定假日。

2

尊重民众的主体地位,促进民众的有效参与。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业务指南(2016版)在几个条款中都明确强调尊重民众的意愿、尊重民众的主体地位,清明寒食节的传承创新也要建立在该原则的基础上。在清明寒食节期间,我们的每一项活动都要尊重民众过节的传统,过去怎么举办的现在就怎么办,过去的仪式怎么搞现在还是怎么搞,时间、地点、流程等都遵循传统。服务型政府在此将体现得更为明确,政府的职责就是“服务” ,政府要做的是为民众的文化传承创造积极必要的条件,如应急管理、消防、医疗等具体的服务。

3

将文物保护与非遗保护紧密结合。文物与非遗在很多情况下是“形”与“神”的关系,二者密切相关。以山西的王家大院为例,其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氏宗祠的“孝义坊”可谓是其典型代表,在文物保护的同时特别重视其所承载的忠孝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让游客在赞叹其精美绝伦的建筑艺术的同时深深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王家大院也因此成为“晋中市干部教育培训基地” 。王家大院保护的成功经验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