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亦名“上元节、元宵、元夜、元夜节、元夕、元夕节、灯节、把把儿年”等,俗称“闹元宵”。正月十五举行。除汉族外,亦流行于二三十个少数民族。
元宵作为“灯节”,可远溯秦皇出宫观灯。作为复合“元宵节”,源说有:1、汉袭先秦楚俗,祭“太一”星神。2、道教“三元说”之“上元节”。3、汉文帝纪念周勃、陈平等正月十五戡平诸吕之乱,钦定。4、东汉明帝倡“佛”,在宫、寺点灯敬佛。士、庶仿效。5、远古“火崇拜”,原始人类以“火”驱魔逐怪,经“傩”仪、举“火把”。
元宵节汉代仅举一夜,唐玄宗延为三夜,北宋延至五夜,明朱元璋定初八张灯、十七谢灯。总体讲,“元宵节”肇始汉代,初为皇帝祭天神之节;唐宋流传民间,先后出现杂耍技艺、猜灯谜;宋大兴张灯之俗;明增戏曲表演……沿袭至今。
元宵节俗繁多,大分四类:1、吃“元宵(汤圆)”,汤煮、油炸、热炒、蒸食、拔丝、烧烤……音谐全家团圆。2、举“灯会”。自“上九”(初九)起,耍龙灯、狮灯、牛灯、花灯,至十五夜结束。3、猜灯谜。自“灯会”派生,谜面初为成语、诗句;后扩至天地万物、社会百态,乃特色“智力竞赛”。4、舞龙灯、耍狮子。“元宵”主要“闹”此,集娱乐、竞技、健身为一体。与其匹配,还有“社火、高跷、秧歌、小车会、唱大戏”等,百戏杂耍无数。
少数民族“元宵”各放异彩:河南项城回族走村跳“南顿秧歌”。云南牟定彝族“耍九节龙”,寓九眼盐井出盐兴旺。东北朝鲜族祖坟“送灯”,聚餐“五谷”、月下“踏桥”,祈人寿年丰。东北满族五天过节,跳满族秧歌、展水晶冰灯。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过“把把儿年”,张灯、观灯,烧杉树“赶毛九”。福建宁德畲族“元宵闹夜”,全村通宵聚餐、欢娱。云南丽江纳西族初六开“灯会”,十五谢灯,竞赛、巡展动植物“花灯”。青海互助土族“跳火牙、妆瘟”及观灯,长方形“排灯”尤盛。鄂伦春族昼祭天地、祖先,吃团圆饭;夜祭月亮神;摔跤、射击、跳熊舞。赫哲族尚“西”,将祖先、土地、山神、娘娘诸神牌位,供西屋山墙下祭祀。只吃饺子,不吃元宵。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编:《守望中国节——中国民协2012年传统节日系列活动回眸》,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