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中国壮语言民间文学与壮族歌谣编纂工作座谈会在广西南宁市武鸣区举行。
中国民协副主席、广西文联巡视员、“大系出版工程”广西卷编委会副主任韦苏文,广西民协名誉主席、“大系出版工程”广西卷编委农冠品,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大系出版工程”歌谣专家组组长刘晔原,中山大学教授、“大系出版工程”歌谣专家组副组长刘晓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高级音乐编辑、“大系出版工程”歌谣专家组副组长朱智忠,以及广西民间文学和壮族歌谣专家学者、各壮族聚居区山歌王、媒体记者等30余多人参会。会议由中国民协理论研究处处长、“大系出版工程”编纂出版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锦强主持。
会上,王锦强从总体上介绍了“大系出版工程”文库建设、数据库建设、社会宣传推广相关情况以及各地编纂工作情况与进度,强调此项工程的关键词为“民族风格”“地域特色”“当代人文精神”,并表示希望广西尽快落实相关工作、加快编纂工作进程,把文库建设、数据库建设与社会宣传推广活动落实到位。
“大系出版工程”歌谣专家组专家针对个别省市编纂工作的情况和有关经验、歌谣卷的基本体例和在编纂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简述了各自的见解与看法。
刘晓春认为,各卷本的设计应该更加符合文化区域内部的逻辑,避免重复劳动;民族语言的翻译既要保持自己语言的特色,也要关照到“大系出版工程”的传播和利用。
朱智忠强调了一个关键词“生态”,他认为歌和谣的完美结合方式就是一种生态,在今天这样一个全媒体时代,要突破文字记录手段的相对片面和单一;音乐和文学属于即兴式的结合,歌谣的生命在于歌者的口述文本与即兴的智慧表达,广西歌圩上的赛歌、斗歌就是即兴发挥的范例,原生态民歌需要在舞台上填补这方面的缺憾和不足。
刘晔原则从编纂工作的具体工作中出发,强调编纂原则不是重新普查,而是在原有调查成果的基础上适当补充新发现的材料,对歌谣卷基本体量、分类、曲谱、图片、页数及翻译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具体说明与规范。
农冠品指出,广西因壮族本身的地域不同,语言风格不同,分南壮、北壮,语法相同,音调不同,在编纂过程中就要注意如何翻译呈现出壮语的风格和特征。
此外,广西的专家学者们在交流发言中分别对于壮语言民间文学与壮族歌谣的编纂工作提出了各自的意见和建议。
韦苏文总结发言中指出,壮民族作为一个农耕民族,需要我们在翻译过程中要对文本资料的历史背景有充分的认识与了解,力争将翻译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还原壮族人民生活的真实风貌。他表示,“大系出版工程”对于保护和传承广西优秀民族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广西文联、广西民协将高度重视此项工程的落实工作,在前辈们留下的丰厚文本资料的基础上,汇集活跃在不同战线的广大文艺工作者、民间文艺、民间文学、民间文化的爱好者的智慧与力量,保质保量地完成好广西示范卷,展现广西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