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宝贵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而且也是当今仍在传承发展的活态文化。《中国服饰文化集成》“土族卷”“朝鲜族卷”遵循了服饰集成编纂的总体要求,先是厘清了民族服饰形成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生产方式、宗教信仰、民俗风情等背景情况,然后从民族服饰的源流与特点、材质的选取、日常服饰、礼仪节庆服饰、结构与款式、色彩与染印、饰纹与刺绣、裁缝与保存、装束与佩戴、故事与歌谣、传承与发展等方面,对民族服饰进行了全方位介绍、辨析、探究。
其一,突出展示了民族服饰鲜明的民族特色。首先,展示服装款式的民族特色。如“朝鲜族卷”介绍女装上衣袄,袄在朝鲜族称“则羔里”。衣领同衣襟连成一条斜线。衣襟右掩,没有纽扣,全靠内外各两条衣带连接。两条外带宽而长,主要用于修饰,颜色比袄要深。穿着时,将两条外衣带在胸右侧打个活结,余下部分重叠在一起垂至小腹。再配上宽大的长袍,显现出朝鲜族女子轻盈飘逸之美。又如“土族卷”介绍女子上装,说是互助地方的已婚女子穿小领斜襟长衫。衣袖镶有七色彩条。土族称为“梢梢”。土族原始信仰有彩虹崇拜,所以在衣袖镶上多种颜色的布条,象征彩虹。土族阿姑穿上彩虹袖,“走起路来摆三摆,蜜蜂彩蝶赶不走;拂袖跳起安昭舞,恰似彩虹下凡来。”其次,节庆礼仪服饰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朝鲜族卷”在说明朝鲜族日常服饰之后,专门详细介绍了朝鲜族人生礼俗服饰,包括百日服、抓周服、嫁娶服、花甲服、丧葬服;还有举行巫术活动的巫服以及表演用的服饰。不仅介绍其形制,而且介绍其功能。“土族卷”用较多篇幅阐释了土族的节庆礼仪服饰。其中关于土族婚礼服饰,还专门介绍了不同地域的土族婚礼服饰,如介绍互助地方的土族,计有纳信服饰、官带新郎、新娘服饰、留“阿扬”与服饰,铺白毡拜天地、媒人服等。介绍民和三川地方土族婚礼服饰,又新郎服饰、新娘服饰、媒人装、歌舞与服饰等。显见,二者也有地域的差异。
其二,凸显了民族的审美情趣。服饰的款式、纹饰、颜色搭配等的选择,都是民族生活的自然反映,更是民族审美情趣的自然表露。“土族卷”论述土族服饰图纹既具抽象性,又具有具象性,抽象与具象相组合构成服饰图文。先用抽象手法组合成规则图案,再用具象手法将图案纹样填满,几乎达到密不透风的程度,表现出稚拙的审美情趣,作者的观察与分析十分精准。“朝鲜族卷”论述朝鲜族服饰崇尚白色的审美追求,作者将朝鲜族服饰崇尚白色三种不同的说法进行辩证分析,从中得出了自己的答案,认为朝鲜族服饰尚白审美追求,源于几个方面:第一,源于百姓生活的贫穷和彩色衣料的不足;二是源于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第三是朝鲜族以净为喜的生活习惯。两卷集成都注意收集了民族服饰的相关故事、歌谣。这些故事、歌谣表现了人民群众对民族服饰的热爱、赞美之情,审美趣味自然流露其间。如三川土族情歌《库古笳》:“绿色花袄的槐子色,大红裙子的红花色,走路活像水上漂,站下活像凤凰落。”短短几句,表现了土族女子崇尚服饰红绿搭配的审美观念,也可见红绿搭配的审美观来自对自然色彩的喜爱。
其三,揭示了民族服饰在形成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中华民族服饰文化浑然一体壮丽图景的演进规律。“朝鲜族卷”论及朝鲜族服饰纹饰寓意,如花卉图案:牡丹象征富贵、幸福、昌盛;梅花用来比喻高尚品格与节操,而在朝鲜族中,这两种花还是健康长寿的象征,显然是前者寓意得引申。动物图案中,鹿、白鹤、龟等也象征长寿,这些共具相同的象征意义的例子,不胜枚举。“土族卷”说明民族服饰的融合,如阐释土族女子服饰图纹受中原汉族的影响,举例说:甘肃卓尼土族妇女喜欢在发间以九株桐花为饰,并称其为凤凰头。作者认为,这是中原崇凤文化的体现,说明其服饰源自于中原汉族文化。是书还论述了土族服饰与藏族、蒙古族等民族服饰的相似性,肥大宽松,色彩鲜艳。土族服饰的特点是,男女上衣都有绣花高领的衣服,都系腰带。保留了较多的游牧民族的服饰特征,但由于变游牧为农耕,土族服饰又染上了农耕民族的某些色彩,特别是体现在礼仪服饰方面。两部集成细密的论证表明,民族服饰既是各民族自身的创造,也是各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中华民族服饰是中华各民族共同的伟大创造,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