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2月12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对非洲纳米比亚PENDUKA发展中心的公益性民间工艺机构进行了调研考察。
PENDUKA发展中心是非洲公益性民间工艺机构。该机构创建于1992年,总部位于纳米比亚首都温得和克的卡图图拉镇(KATUTURA)。“PENDUKA”这个词语来源于恩敦加语(Oshiwambo),意为“觉醒”。发展中心宗旨是通过慈善性民间工艺项目,让生活在乡村或城市、未接受现代教育、没有经济收入的妇女弱势群体通过手工劳动,加工制作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民间工艺品,获得经济收益,改善生活,获得自信,使“关爱与救助”慈善理念得以实践与传播。潘鲁生在调研中,就PENDUKA发展中心的培训组织架构、慈善交流传播与推广经营模式、民间手工艺项目、民间手工艺品的制作工艺及社会反响等进行了实地考察,与该中心机构的总监Victoria Hailapa、销售部门负责人Johanna Shuungula以及生产部门负责人Uzemba Hamunyela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走访了部分民间艺人。
PENDUKA发展中心设有人力资源部、公共事务部和市场部三个部门,负责日常管理运营。目前共有660位妇女员工,其中全日制工作员工110名,临时员工550多名。PENDUKA基金会为发展中心筹集资金,提供民间工艺产品的研发与销售咨询。手工艺品销售收入是PENDUKA发展中心的主要资金来源。销售收益主要用于为纳米比亚妇女弱势群体提供手工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具体内容包括:如何制作手工艺品,教育她们如何挣钱和存款,如何防御传播性疾病等;也用于为妇女创业提供无息贷款,帮助贫困母亲照看孩子等。该中心生产的产品主要包括传统民间刺绣工艺、蜡染工艺、首饰工艺、陶器工艺等,也有一些厨房用品、卧室用品、衣服配饰等类别民间工艺,兼具实用性和美观性。这些民间工艺产品装饰图案多来自于非洲民众的日常生活,如歌舞生活、农业耕作、森林牧场、动物植物等等题材,其内容非常丰富,质朴自然,精彩生动,叙事性色彩明显,艺术手法质朴单纯,具有典型的非洲文化特色。原创性民间工艺是PENDUKA发展中心手工品的重要特点。以民间刺绣工艺为例,妇女会员经过技能培训,掌握了基本的创作原则后,机构会鼓励她们根据个人生活经验创作图案,绣她们生活的场景,这让民间工艺产品的装饰面貌看上去内容更丰富多彩,具有明显的个人风格。PENDUKA发展中心还注重民间工艺产品生产的可持续性,坚持绿色循环的环保理念,循环利用废弃物,让工艺产品贴近自然,做到物与自然和谐统一。如首饰工艺制作是对旧啤酒瓶、旧报刊等物品的废物利用。旧啤酒瓶会被再次熔化冶炼制作成绿色玻璃小珠子;旧杂志可以卷成细小的圆筒,变成项链饰品。潘鲁生在调研中深切体会到PENDUKA发展中心的传统民间工艺项目是当地妇女弱势群体重新融入社会、并获得生活自信的有效途径,有推广价值。潘鲁生认为,PENDUKA发展中心妇女群体手工艺生产组织模式,有效发挥了手工艺所具有的积极社会意义。民间工艺以精工巧作的产品服务更多人的文化需求,建构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民间艺人通过参加培训掌握手工技能,通过相互协作完成手艺品制作,通过市场准入和销售获得经济收益,整个过程让妇女弱势群体自然而然脱离家庭贫困,有效融入社会生活,逐渐改善了生存境遇。该机构的妇女员工用自己巧手创作出一件件精美民间手工艺品,既表达了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记录了她们的生活经历,给消费者提供了地道的民间工艺产品,也展示了她们的生活自信,解决了家庭脱贫问题,在非洲具有积极的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