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上午,由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共同举办的《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小戏·广东卷·木偶戏分卷(一)(二)》审稿会在广州召开。
会议邀请了中山大学教授、河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康保成;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大系出版工程编纂出版工作委员会“民间小戏”专家组成员李跃忠;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副教授,大系出版工程编纂出版工作委员会“民间小戏”专家组成员杨志敏;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院长、教授,大系出版工程广东省专家委员会委员陈恩维4名专家对两个分卷编纂稿进行点评和指导。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专职副主席陈龙武、《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小戏·广东卷·木偶戏分卷(一)(二)》编委会成员及工作人员参加了此次审稿交流会。
木偶戏源于古代的俑,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戏曲艺术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岭南文化的鲜活载体,广东木偶戏不仅承载着岭南大地的民俗记忆与精神图谱,更以地域分布广泛、流派纷呈、形态多元的特点,构筑起岭南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广东木偶戏共有提线木偶、铁枝木偶、杖头木偶和布袋木偶四个种类,每个种类因人偶位置关系、操纵手法而形成不同的表演特色,这些木偶种类流传于不同地区,受到方言、地方戏曲、民歌小调的影响,唱腔念白、行当分类、音乐锣鼓、表演程式等方面各具特色。目前,广东的木偶戏共有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8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以及数项市级、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茂名市高州市、梅州市五华县、河源市龙川县黎咀镇等因木偶戏入选“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成为岭南文化的特色符号。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小戏·广东卷·木偶戏分卷(一)(二)》主编由中山大学中文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教授倪彩霞担任;副主编由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综合办公室副主任、副研究馆员王芳辉担任。两个分卷分别于2021年6月、2024年9月启动。
会上,倪彩霞就两个卷本的编纂情况作了整体介绍;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创作部主任何伟超,吴川市文化馆馆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许志明,梅州市五华提线木偶传习所所长李浩分别发言;国家一级演员、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副总经理吕敬贤现场表演木偶戏《游园惊梦》。
与会专家以高度的学术责任感参与两个卷本编纂稿审读,围绕目录架构的合理性、内容概述的精准度、凡例设定的规范性、剧本遴选的代表性、剧目来源的可靠性、附录编排的完整性、卷本设置的系统性等维度,展开深入交流讨论,并提出了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和建议。
最后,编委会表示,下一步要严格遵循《工作手册》确定的编纂原则与体例规范,认真对照与会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全力做好两个分卷编纂稿的修改完善工作,进一步提高编纂工作的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