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鲁生:调研湛江年例的启示

   刊发时间:2024-02-28   作者:潘鲁生

时隔8年,再次来到湛江调研,有着不一样的感受,记得2016年第一次感受湛江年例文化,醒狮生产作坊对我触动很大,启发了我对民间工艺产业化发展的思考,多元的年例活动令人印象深刻。如今中国民协与广东有关方面再次组织专家对广东湛江民间节日文化进行调研,发现湛江城乡建设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传统的年例文化仍保护得非常好,有些项目适合现代生活有了出新,年节中老百姓的精气神很足,幸福感极强,显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

 

湛江地区年例活动起源于明清时期。春节是举行年例的高峰期,此时城镇乡村街道路旁插满彩旗,举行丰富多样的民俗表演和祭祀活动,同时宴请亲朋,年节氛围浓郁,热闹非凡。在活动形式上,湛江东部地区以游神、唱戏、吃年例为主,西部地区以酬神、祭祀、慰神灵为主。年例活动的由来有庆贺丰收,祭神、祈福等不同说法,皆以祈求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为主旨。年例活动将民间艺术、民间信仰、文化娱乐融为一体,传递传统文化内涵,展现传统手工艺价值,表现劳动人民朴素情感和生活愿望。

 

年例是湛江传统文化的种子,年例活动是湛江民众情感寄托与节日文化记忆的重要组成。要把年例文化列入“我们的节日”保护好,展示湛江文化特色和城市历史与人文精神。调研中吴川飘色“一屏多飘”“多屏多飘”的不断创新,就显示了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文化需求的现实转化。

 

把年例相关的民俗活动与乡村旅游体验项目相结合,激活文化记忆。湛江要以丰富年例活动为基础,打造特色乡村旅游品牌,吸引更多人认识和了解年俗文化,优化文化乡村旅游体验。加强传统文化符号、文化元素的提取和利用,探索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方式,把乡村文化资源转化为特色文化产业优势,发挥文化力量,满足旅游消费者的体验需求。

 

湛江吃年例饭、巡游神、人龙舞、游鱼灯、飘色游、唱大戏等民间信俗的节日文化极富地方特色。作为粤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存传统家族仪式活动的同时,融入现代社会参与度,使家族与社会互动,文化与产业互动,传统与现实生活互动,形成持续传承与发展的良性机制是年例文化传承的关键。当前青少年对年例文化的兴趣不断上升,湛江可以在传承既有仪式活动基础上,发挥民间文化独特的功能,同时继续发展校园传承,使民俗历史与课程改革结合,传统工艺与实践体验结合,民俗历史与传统文化教育结合,培养年例文化传承的新生力量。

 

加强湛江年例文化的全面传播,打造年例IP,开展年例主题旅游活动,把传统民俗、年例美食、城市文化、乡风民情融为一体,带动湛江年例文化资源转化。把年例相关的民间手工艺与旅游产品相结合,发展湛江乡村特色文化产业。要确立乡村群体的主体地位,发挥政府部门主导作用,加强乡村文化产业规划,强化乡村基层治理,提升服务能力,确保产业发展使广大百姓受益。相关文化机构要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专业力量,可以借鉴“高校+企业+乡村+手工艺”创新模式,发展传统工艺合作社、传习所等机制,壮大乡村文化产业集群力量,打造手工艺品牌。加强手工艺专业人才培养,引进专业设计力量,形成人才梯队,激发乡村文化产业内生动力,不断适应社会与市场需求,传播传统工艺文化。

 

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要利用好湛江的民间文化资源,转化乡村旅游产业资本。通过乡村传统工艺与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乡村就业,在产业融合中实现村民增收致富。乡村振兴与乡村文化建设,离不开乡村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方面的全面振兴。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要立足传统文化根本,传承中华美学精神,更要着眼生活,服务百姓,以传统工艺的创新性发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服务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