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鲁生:民协75年,行走田野 融入时代

   刊发时间:2025-04-02   作者:潘鲁生

守文化根脉 铸时代新声

——在中国民协2025年工作会议暨

庆祝中国民协成立75周年会议上的讲话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 潘鲁生‍

 

今天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生日,请允许我代表中国民协,向在座的各位同仁,向全国的民间文艺家和民间文艺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祝福!

 

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时刻,我们齐聚一堂,召开庆祝中国民协成立75周年会议,具有特殊意义。

 

75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50年3月29日,中国民协的前身“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在北京正式成立,开启了民间文艺‌科学化传承、体系化发展的崭新篇章。‌七十五年筚路蓝缕,七十五年薪火相传,一代又一代民间文艺工作者坚守初心,砥砺奋进,以郭沫若、周扬、钟敬文、冯元蔚、冯骥才为代表的专家学者辛勤耕耘,中国民协团结带领广大民间文艺家和民间文艺工作者,始终与党同心,与人民同行,与时代共振,扎根田野,深耕学术,创作实践,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为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书写了壮丽篇章。

 

一、扎根田野,赓续中华历史文脉‌

 

中国民协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党的路线方针为指引,切实发挥党联系民间文艺界的桥梁纽带作用,团结带领广大民间文艺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记录时代变迁,讴歌人民伟业。75年来,民间文艺界紧跟时代步伐,深度参与社会转型期的文化建设与发展,走过了坚实而辉煌的历程。75年来,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守望者的使命担当,跨越传统与现代的文明嬗变激流,用脚步丈量山河,以匠心守护文脉,用“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田野实践,生动诠释了“文艺属于人民”的根本立场。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就确立了“广泛搜集、科学化整理和研究民间文艺”的核心任务,开启民间文艺系统化发展。1956年组织赴云南等地系统搜集各民族神话、歌谣等民间文学,开创了新中国科学化田野调查的先例。1978年重启抢救性调查、普查工作,动员全国力量深入基层,采集海量民间文学作品。1984年主持编纂《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民间歌谣集成》《中国民间谚语集成》,搜集珍贵资料,发现、培养大批民间文艺传承人,构筑民间文艺“文化长城”。1987年“民研会”更名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推动民间文艺事业向纵深发展。

 

21世纪初,“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全面启动,对木版年画、传统村落等进行地毯式调查,建立数字化档案,出版《中国木版年画集成》等系列成果,开创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新模式,为赓续中华文脉做出历史性贡献。

 

新时代,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民协全面启动“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和“中国民间工艺传承传播工程”两大工程。“大系工程”关注民间文学收录的系统性和代表性,为构建中国民间文艺学的学科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撑。“工艺集成”重溯民间工艺历史,关照民间工艺文化,推动民间工艺回归生活,重焕活力,建立民艺学学科框架。两大工程“文”“艺”并举,相辅相成,为民间艺人立传,为民间文艺铸魂,为中华民族保留弥足珍贵的文化记忆,也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文明互鉴的重要文化载体。

 

‌二、学术立会,构建民间文艺的中国话语体系

学术研究是民间文艺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的根基所在。75年来,中国民协始终秉承学术立会的传统,通过系统性工程和学科化探索,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文艺话语体系。从“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民间文化抢救工程”到民间文艺“两大工程”,从深入开展田野调查到积极展开国际学术对话,不仅守护了中华文化基因,更以民间文艺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互鉴贡献智慧。

 

(一)深耕学术厚土,形成中国学派

中国民间文艺学奠基人钟敬文先生以“人民性”为核心,创立本土性与国际视野融合的学术体系,主张从文本、语境、功能三重视角开展“立体性”研究,倡导田野调查与多学科交叉范式。他主持编纂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系统保存20世纪民间口头文学活态样本,完善田野调查方法,培养了大批专门研究人才,夯实了民间文艺事业的发展基础。1986年,中国民协与芬兰学者在广西三江开展首次中外联合田野考察,推动跨国学术合作,为增强中华文化国际话语权注入学术力量。

 

进入21世纪,冯骥才主席提出“抢救性保护”理念,带领中国民协启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通过田野普查、数字化建档、传承人口述等,构建“抢救性记录与活态传承”同步机制,以现代技术发掘抢救濒危文化基因,通过社会广泛参与激活了文化遗产的当代生命力,并推动立法完善保护机制。2024年,冯骥才主席结合对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思考与实践,推出《非遗学原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构建学科体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聚焦文化工程,加强人才培养

新时代新征程,由中国文联牵头、中国民协组织实施的《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自2017年立项以来,以“科学性、广泛性、地域性、代表性”的学术原则,系统梳理民间文学的地域特色与民族特质,构建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文化工程典范。截至目前,“大系出版工程”已正式出版90卷,累计签约583卷,覆盖神话、传说、歌谣、故事等12个门类,首次实现了对中国民间文学的全面普查与集成编纂,彰显了中华文化资源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同时,“大系出版工程”基础资料数据库已完成了1至3期数据采集,总量超16亿字,为学术研究与公众共享奠定了基础。

 

“中国民间工艺传承传播工程”全面启动,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民间工艺集成》肩负填补“中国文艺十大集成”编纂空白的历史使命,对长期处于自发和散佚状态的民间美术和民间工艺进行系统辑录和整理,发掘阐释民间工艺发展脉络和基本规律,建立学术档案库,助力传统工艺振兴发展。目前,共与30个省自治区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签署编纂委托协议,截至今年将出版10卷。

 

2024年1月,“民间文艺学”首次列入国家学科目录,填补该学科的空白,“民间文学”时隔27年也重回二级学科,这与中国民协的长期呼吁以及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中国民协以此为契机,强化与高校、科研机构协同共建合作机制,系统推进民间文艺专门人才梯队建设。同时,广泛吸纳民间文艺领域专家学者和艺术骨干力量加入民协组织,更好地服务广大会员,拓宽服务渠道,持续实施“山花英才”培育计划,扶持文艺两新和优秀青年人才成长,为民间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三、守正创新,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路径‌

 

近年来,传统文化通过跨界融合与创新表达不断突破圈层壁垒,从民间文艺“国潮”文创设计融入大众生活,激活文化IP生命力,到《黑神话:悟空》重构西游场景,带动传统文化旅游热潮;从《天工开物》非遗数字展‌探索“文化资产数字化”新路径,到《哪吒2》引发全民观影热潮,跻身全球电影票房榜前五,民间文艺资源在新时代正焕发出全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品牌赋能,让民间文艺“活起来”

多年来,中国民协通过举办一系列品牌活动,有效提升了民间文艺的社会影响力。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作为我国民间文艺的最高奖项,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十七届,一批优秀的民间文艺家获此殊荣。贾芝、居素甫·玛玛依、刘锡诚、刘魁立等13位老艺术家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称号。为进一步发挥“山花奖”行业风向标的作用,中国民协持续深化评奖制度改革,注重评奖成果的宣传推介,始终把“内容把关要严、思想引领要强、艺术创作要精”作为首要标准,推出了一大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回应时代关切和人民呼唤的优秀作品,不仅推动了民间文艺精品创作从高原迈向高峰,更促进了民间文艺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发展。同时,坚持办好学术期刊《民间文学》《民间文化论坛》和《民艺》杂志,推动民间文艺新媒体传播。多年来,“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丰富多彩,通过民俗摄影征集、生肖设计展、调研座谈交流、系列主题直播等多种形式,让传统节日文化焕发新生,不仅丰富了民众的文化生活,更增强了民众的文化体验感。“民间文化进校园”“送欢乐·下基层”等志愿服务活动,让民间文艺更加贴近群众生活。

 

中国民协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大外宣、大外交的方针,“请进来,走出去”,结合自身特点,通过参与国家主场外交的艺术服务,开展高水平的文艺展演、博览会、学术交流、进校园等多种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积极为中国民间艺术家搭建海外交流平台,同时向外国民众展示中国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积极推动民间文艺与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深度融合,通过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调研交流、典型案例发布等项活动,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二)跨界融合,让文化成果“用起来”

中国民协积极探索各领域协作,以现代科技和创新传播方式,推动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工艺深度融入当代文化语境。积极构建“活态传承+内容赋能+数字传播”的创新模式,通过“两大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将民间文艺资源进行系统化、数字化的整理与保存,并通过人工智能、设计介入、媒体融合等手段创新转化研究成果。

 

《歌谣里的中国》通过民歌解码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与价值图谱,打造“中国歌谣的文旅路线图”,助力文化传承与文旅融合发展。系列纪录片《匠人》用影像立体呈现民间手工艺传承人的创作生态与生命叙事;“中国民间文艺两大工程”、“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 系列项目、“一带一路民间文化探源工程”也以口述史、影像志留存传承脉络,为传统文化当代转化提供可复制的创新范式。

 

站在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民协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理论内涵,以“守文化根脉、铸时代新声”为使命,深刻践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理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两大工程”,进一步确立“民间文艺学”的学科研究领域,坚持“学术立会”传统,倡导学术研究与创作实践并重,全面推动民间文艺回归生活,引领国潮,创新机制,推进新时代中国民间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新时代的民间文艺,扎根人民,服务生活,坚守文化使命和学术品格,与社会进步、时代发展融为一体。我们将坚持把田野调查作为民协工作的生命线,把学术研究作为民协发展的立身之本,把民间文艺创新转化作为新时代的根本任务,持续创新艺术创作的实践方式,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内容、新路径、新方法,让民间文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同志们!75年栉风沐雨,75年砥砺前行。让我们牢记“国之大者”,坚持守正创新,守住“为民族立心、为文化铸魂”的初心,创出“与时代共鸣、向未来敞开”的格局!让我们继续到民间去,走进田野,融入时代,创新发展,共同绘就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壮美画卷!让我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务实的作风,奋力书写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中国民间文艺事业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