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宪昭:让中华民间神话焕发时代光采

   刊发时间:2023-05-04  

2018年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启动“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以下简称大系出版工程),其中列出“神话卷”这个文学类型,将各省(市、区)神话单独立卷编纂出版,充分显示出大系出版工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和深入发掘。笔者有幸参与了“神话卷”的编纂研讨与审读工作,近五年来通过对中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神话的深入了解与不断认知,感受颇深,受益匪浅。

 

一、神话体现着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

 

神话是人类史前文明的历史记忆,是中华文明进程中世代相传的珍贵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各民族神话非常丰富,许许多多优秀神话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精神追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人大第十三次会议闭幕会上重要讲话中指出的“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神农尝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我国古代神话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勇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精神。”李强总理在全国人大第十四次会议答记者问时讲到“小时候听得最多的故事是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等,都很励志,这些故事讲的都是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于斗争、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些讲话充分体现出党和国家对中华民族神话价值与意义的高度重视,为我们如何认知和传承中华民族神话指明了方向,也为大系出版工程“神话卷”的进一步采集、编纂提出了更高定位和要求。神话作为历史上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古代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经验的集中体现。很多神话都体现出中国人民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勇于创新、建功立业的思想理念。这些思想理念又在漫长的历史传承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成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益启迪,也为新时代的文化发展与繁荣提供有益借鉴。因此我们可以说,神话印刻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和审美风范,鲜明地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向往、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充分彰显了中国人的气质、智慧、灵气、想象力和创造力。

 

全面采集与系统呈现中国各省市区丰富多彩的神话,是新时代深入发掘全国各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全面培育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需要。实践证明,许多优秀的神话深刻记忆着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具有中国风格、体现中国精神、蕴含中国智慧,通过全面采集整理编纂出版这些优秀神话资源,有利于深入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有助于全面构建具有中国底蕴、中国特色的思想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二、大系神话卷重在展现中华神话基本面貌和完整体系

 

人们以往神话欣赏甚至神话研究中往往对中华民族神话的丰富性认知不足,认为中国神话支离破碎,不成体系,甚至出现一些谈及神话就言必称希腊的现象,其实不然。中国各民族神话不仅与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相伴始终,而且一些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上生产方式及社会形态发展的不平衡,都保留并传承着极其丰富的神话。这些神话中明显地反映出中华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也是古老民间文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见证。

 

神话与“大系出版工程”的其他文类如传说、故事、说唱、俗语、长诗、谚语等相比,具有产生时间早、流传时间长、流传地域广、内容变化大等特点。从目前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完成的神话编纂情况看,发现了不少值得关注的经验。本次大系出版工程中的神话卷与以往采集出版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各省卷本相比,对“神话”这个具有中华文明记忆功能的特定文类再界定上更为科学,不仅从“民间故事”的笼统命名中独立出来,而且对“神话”的定义作出进一步规范,表述为“神话是有关神祇、人类始祖、文化英雄或神圣动物及其活动的叙事,它解释宇宙、神祇、人类(包括特定族群)和文化的最初起源以及现今世间秩序的最初奠定。” 强调神话的功能主要是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证明。

 

为科学展现中华神话的基本面貌和完整体系就要做到“五个坚持”,即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正确价值取向、坚持广泛性和代表性相结合、坚持学术性与普及性相结合、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精益求精。其中,每一个“坚持”都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明确的工作要求,如坚持做到“学术性与普及性相结合”,就要求在神话采集与编纂过程中必须做到以党的文艺理论和科学的神话理论为学术指导,促进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突出神话文本的思想性,明确神话类型的系统性,强化各层级普及读本的编纂,注重神话数据库基础资源建设,做好学术研究与宣传推广,实现学术提升与社会普及等。

 

具体选编神话作品时,则需要在全面调研和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当代民间文学研究的新理念、新成果,按照科学性、广泛性、地域性、代表性的“四性”原则编选。如所谓“科学性”,要求神话编纂者必须做到忠实记录,保持口头文本的真实面目,尽最大努力采集神话讲述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学历或教育程度、家庭状况以及其承袭的文化传统等相关信息,力求还原神话讲述与传承的实际状况,同时对一些涉及历史、宗教、信仰、伦理、民俗等需要解释的内容在增加必要的注释,特别是对神话作品坚决反对臆想、编造和任意增删改换,严禁伪造等。上述“四性”原则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其中,科学性是核心,广泛性是基础,地域性是关键,代表性是支撑,是大系出版工程“神话卷”采集与编纂的指导性原则。

 

三、神话卷编纂更加注重科学方法与体例规范

 

神话卷的编纂是一项复杂、艰巨而责任重大的任务,大系出版工程编纂出版工作委员会对其从指导思想、组织管理到文字的表达与排版等方方面面都作出规范,以确保体例的科学与统一。准确掌握科学方法与体例规范,对确保神话卷的高质量非常重要。
首先,将业务培训与标准规范放在突出位置。为保证神话卷科学有序地进行,参与神话卷的各个单位和专家在大系出版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组织协调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一方面强化组织管理,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把神话卷编纂工作作为一件大事,上下联动,深入基层,各级宣传部、文联、民协、文化馆、非遗中心的从事民间文学搜集与研究的文化学者通力协作,尤其要调动基层民间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并通过组织参编人员积极参加业务培训会、专题座谈会、学术交流会、专题讲座等系列活动,注重集体协作,多层把关,实现搜集、注释、遴选、编纂工作的专业化与科学化;另一方面以大系出版工程编纂出版工作委员会印发的各项工作规范为依据,大系出版工程“神话卷”专家组专门撰写《神话卷编纂体例》,对神话卷编纂过程中的各个细节进行科学规范,强化神话卷的编纂的专业性与科学性,保证神话编纂人员开展工作的标准规范与统一。

 

其次,在神话的分类问题方面形成共识。从目前出版的神话卷的标准分类而言,神话的基本分类划分为“诸神神话”“创世神话”“人类起源神话”“文化起源神话”和“其他神话”五大类型。其中,诸神神话主要内容是“讲述神祇、人类始祖以及文化英雄的来源、谱系、战争以及死亡等。”从逻辑上讲该类神话是以讲述神或神性人物的产生为主体,也是其他类型发生的前提和基础。“创世神话”以解释宇宙起源为核心,涉及天地开辟、日月星辰和山川江海的产生、动植物等的来历及其特性等系列问题。“人类起源神话”主要解释人的产生与特征的形成,也包括那些解释特定氏族、部落、民族起源的神话。“文化起源神话”涉及内容比较宽泛,既包括物质文化的起源,也包括非物质文化的起源,如叙述采集、农耕、捕鱼、狩猎、生产工具等生产类神话,解释衣、食、住、行类的生活现象的神话,解释语言、文字、民俗、文化娱乐、审美艺术等与文化现象的神话,以及文化秩序、文化制度的产生与表现等方面的神话。因为文化本身的分类比较复杂,在编纂此类神话时必须做到对每一篇神话的主题与内容条分缕析,力求做好类型明晰。“其他神话”则主要包括以上几类不能涵盖的神话,如表现婚姻爱情主题的神话、反映灾难与战争的神话、解释特定物产或风物来历的神话等。此外,有一些明显带有地方性特色的神话如盘古神话系列、巴蜀神话等,确因数量众多需要单独增加类型,则需要提交编纂出版工作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研究决定。

 

第三,做好以往成果借鉴,强化新材料发掘。本次神话卷的编纂既要充分吸收始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采集编撰出版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各省(市、区)卷本、作为交流资料印发的各县(市、区)卷本,也要注意适当借鉴历代典籍中记载的神话资源以及以地区或民族单独结集出版或作为地方性文学资料的各类神话资料,并在对这些神话文本广泛采集的基础上查漏补缺,特别是对于当下仍然存活于老百姓口头的神话、神话讲述者、传承人要高度重视,以新视角和新方法进行深入细致的搜集,对神话传承现状进行全方位考察,积极发掘神话新材料,进一步丰富神话文本。在此过程中,还要做到,尊重民间传统和民间创作,对原始资料允许适当整理,但不允许加入搜集整理者的改编,更要避免为了形式的合理而把几则神话综合整理,以保证以往成果呈现和神话新材料发掘的客观真实。

 

第四,注重神话信息的完整性,表述体例的规范性。在神话作品的采集编纂中要注意保持神话作为口传文学的特点,所收的作品要标明讲述者、整理者的具体身份信息,以及其流传地区、采集时间、采录地点等。作品中的方言土语、风土习俗、特殊用语和时代记忆要尽量保留,一些读者不便理解或容易造成歧义的内容要增加注释。同一类型的神话往往存在大量异文,对于故事情节有明显差异的异文,原则上无论数量多少,都需要收录其中,对那些情节基本相同,仅在人物姓名及涉及的地名、风物、器物上略有差异者,则只以流传地区广接受程度高的文本作为收录对象。

 

第五,合理利用附录,拓展神话相关信息。“附录”部分作为神话卷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这次大系出版工程的一种创新,充分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对一些重要神话的分布范围、重要讲述人的小传及照片、与本卷作品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地方民俗文化情况包括仪式活动、节日庆典、音乐歌舞、生产生活、文物等以及目前神话的挖掘情况与发展利用及面临的传承问题内容作出系统性展示,必要时还可列出方言对照表、神话人物检索表等。

 

此外,关于神话数字档案建设,也成为此次大系神话卷编纂过程中的一个亮点。目前,人们的生产生活已进入数字化与大数据的信息化时代,中国文联2018年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中国民间文学大系要建成“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这个大系出版工程数据库系统,可以逐步通过编辑平台、应用平台和发布平台建设,实现民间文学网络出版和传播,并以数字化产品形式存录各类民间口头文学遗产普查记录资料,便于在线阅读和资料检索。与之相适应,由于神话讲述本身就是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不仅包括讲述的文本,还包括大量文化背景信息,所以在神话卷采集编纂过程中要求对所有的采访和表演做好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数字化采录与整理,这对全面搜集神话讲述信息,进一步促进新时代中华神话的研究与传承,也有利于丰富多彩的中华民间神话在新时代发挥应有作用,展现传统文化新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