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经纬织就巴蜀千年文脉,川江号子深藏两江岁月回响。6月19日,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指导,重庆市文联、四川省文联、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联合主办,重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承办的“锦绣巴蜀——第二届川渝民间工艺双创精品展”,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拉开大幕。
本次展览以“锦绣巴蜀”为主题,聚焦川渝地区在刺绣、织锦等传统纺织工艺上的成就。由川渝两地民间文艺家们带来的135件参展精品,涵盖蜀绣、蜀锦、苗绣、羌绣、藏绣及西南少数民族织绣等多个体系,采用静态陈列与数字结合的方式,集中呈现了川渝刺绣的历史文脉与当代创新成果。
现场:一针一线编制五彩的梦
参展的135件作品由组委会专家多次遴选而来,展览主要分为“忆梦回廊”“千丝锦绣”“百花齐放”三大版块。其中,“忆梦回廊”通过历史文献、图案纹样与珍贵藏品,梳理巴蜀丝、织、绣历史源流脉络;“千丝锦绣”集中展示蜀绣与蜀锦的技艺精华,体现传统手工艺在现代语境下的延续与创新;“百花齐放”则汇聚苗、羌、藏等少数民族织绣作品,展现多元文化的交融共生。
展览现场美好得如同一个由各色丝线编织的五彩斑斓的梦。美梦之中,民间文艺家们通过一针一线,让那些或是秀丽清雅,或是热情奔放的刺绣作品跃然呈现,令人不愿离开,往返流连。
这边看,蜀绣作品《兰草鲤鱼》以晕针、滚针等蜀绣针法和创新鱼鳞组合针针法,结合西画原理,让兰草和鲤鱼随水波摇曳,栩栩如生;那边看,汉绣作品《川剧·花旦》,则在真丝缎面上以平绣塑造花旦瓷肌,再以金银线盘金绣、长短针叠绣等手法,通过12层丝线过渡,打造出美人霓裳的华丽质感。
“真是太美了,从小就知道蜀绣、蜀锦天下闻名,但这种印象也就是停留在课本上而已,今天第一次这么系统集中地欣赏到川渝两地民间文艺家的艺术精品,而且可以凑近了细细赏玩,大开眼界,太过瘾了!”展厅内,市民冉女士对记者说的这番话,大概也道出了现场观展的众多观众的心声。
心愿:双城联动助推文化发展
“漫步展厅,前辈大师的杰作令人震撼。正如他们所言:‘一经一纬,编织天府;一针一线,装点山河。’”来自重庆涪陵的参展艺术家胡华芳是一位年轻的蜀绣名家,坚持用针线描绘涪陵地域文化的她,就技艺的传承分享了自己的思考,“通过不断深化‘非遗+’模式,我们以涪陵龙潭镇的培训学校为基地,联合高校开设织绣课程,正着力培育‘既懂针法、亦通市场’的新绣娘,推动‘文化研学+乡村驿站’融合,开发刺绣文旅体验,设计汉服等产品,让非遗之美真正融入日常生活。”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成都蜀绣博物馆馆长杨德全也对现场看到的优秀作品连连赞叹:“这些优秀作品,不仅是对刺绣技艺的传承与弘扬,更是对川渝传统工艺创新发展的有力探索,充分展现了川渝地区民间工艺的独特魅力和无限潜力。”她注意到,古老的刺绣织锦工艺正在新时代积极求变,与现代设计理念、新兴科技手段深度融合,本次展览就是一场对传统民间刺绣织锦工艺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探索实践。“我们欣喜地看到,众多刺绣从业者、爱好者齐聚一堂,交流碰撞,有的将传统题材与现代审美结合,为经典赋予新内涵;有的运用新材料、新技法,拓展刺绣的表现形式;还有的借助数字化手段,实现刺绣的虚拟展示与线上传播,让更多人领略到刺绣的时代之变,发展之美。”
“双城联动,文化先行。作为一种承载着地域文化和历史记忆的艺术形式,民间文艺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2024年,‘民艺乡愁——首届川渝民间工艺双创精品展’在四川美术馆成功举办,获得了广泛赞誉,奠定了川渝两地民间文艺界合作共进的基础。今年我们又联手策划打造了第二届川渝民间工艺双创精品展,很高兴再次得到了两地民间文艺家的关注和支持。”重庆市文联秘书长胡启华说。
在他看来,参展作品既展示了精湛的传统针法技艺,又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匠心的凝结,更是巴蜀儿女对新时代的深情礼赞和对幸福生活的艺术化表达。他相信,以展览为平台推动两地艺术家交流对话,有助于增强两地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不断扩大川渝文化合作的辐射效应,让双城文脉在交流互鉴中焕发出时代光彩,从而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的文化动能。
展览将持续至7月14日,市民可前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4楼书画厅免费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