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花出彩人风流

刊发时间:2018-10-12

单堠村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农耕村落。这里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作和传承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不管是衣食住行,还是婚丧嫁娶,都充满乡土气息和民间韵味,尤其是节日庆典和人生礼仪方面更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鲜明的民族风格。

春节期间,单堠村要耍社火、点灯碗、唱大戏,煞是热闹,并成为传统习俗。村里请戏班子来唱山西梆子,少则三天多则五天。特别是,贴窗花在村里最为普及和生动传神。蔚县是中国北方剪纸重镇,目前蔚县有16个乡镇96个行政村分布着剪纸艺人,其中蔚县剪纸专业户1100多户,从业人员3万多人,全年生产剪纸500多万套,剪纸产品已经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数亿元,成为蔚县重要的富民产业。单堠村是蔚县著名的剪纸村,村里有不少剪纸户,且十里八乡年关时节都能看到单堠手艺人售卖剪纸的身影。

单堠村能人辈出。多年前,曾有一大批优秀的剪纸艺人走出村子,将剪纸艺术从乡村带到了城市,而且让世界认识了中国民间剪纸艺术。而高佃亮可谓是能人中的能人。

高佃亮自幼接触剪纸,与剪纸的缘分从6岁便开始了。那时的剪纸还是人们口中的“窗花”,因为逢年过节会将彩色剪纸贴在纸窗上。高佃亮当初凭剪纸闯世界,是为生计所迫。那时村里是大集体,父母种地挣工分,家里很穷。而外出卖剪纸和流动传艺,“一年下来能挣上一二百元。当时城里一名普通工人的月工资才30多元。”高佃亮表示,这对他们来说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从步行到各村去卖剪纸,到后来骑着自行车去更远的地方卖窗花,高佃亮一直在探索剪纸的销量与出路。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些剪纸手艺人纷纷将剪纸作为生财之道,高佃亮也在自家院里建起剪纸作坊,一家人一起做剪纸。1984年,高佃亮与兄长高佃新建起了全县第一家个体剪纸厂——蔚县单堠亮星剪纸厂。“刻窗花”是门手艺活,向来不传外人,而他是第一个把剪纸技艺无条件传授给前来拜师学艺的人。村里有很多贫困家庭无力支持孩子上学,为谋得一技之长,前来拜师学艺,高佃亮都倾囊相授。多年以后,从他门下学成的弟子,有的成为个体户,有的成为手艺精湛的剪纸艺人,都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高佃亮不仅是传授手艺的第一人,更是将蔚县剪纸从农村带到城市、从国内带到国外的第一人。随着改革开放,越来越多的楼房拔地而起,在纸窗户贴窗花的习俗也渐渐消失,剪纸零售的道也越来越窄。为了拓宽销路,高佃亮背上剪纸和刻刀直奔北京。九十年代初,高佃亮买了一辆摩托车骑回家后,全村子里的人都为之兴奋,老人们无不竖起大拇指夸赞;村子里的孩子们都到单堠亮星剪纸厂去学艺、挣钱,先后三里五村的人家也纷纷派自己家的孩子去学手艺,有的开厂授徒,在蔚县众多的厂家打工的好刀工,大多出自高氏兄弟门下;还有许多的经销商,在张家口、大同、广灵,都成名成家了。

民间艺术对乡村振兴具有极大的助推力。剪纸的传承和发展给单堠村带来了许多新变化,新建农家院落占地上百亩地,新村建有文化休闲广场,村里塑料大棚种蔬菜畅销全国,成为支柱产业;村里300来户人家大部分早已脱贫致富,不少能人当上了老板,生意做得有声有色;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户家里添置了三轮农用车,拥有小汽车的家庭占到了百分之四十。

近年来,单堠村每年接待大批游客,乡村观光和民俗文化旅游曙光初现。早年学剪纸的孩子们,早已长大成人。闺女们因为心灵手巧带头致富,都找到了好婆家;小伙子们也都一茬茬娶了漂亮媳妇;更有剪纸艺人和外地经销商签订生产加工合约,并坚持收徒授艺,传经送宝。新的时代造就了农村新的风貌,民间文化滋养和维系了单堠村乡土社会的互助关系和淳朴民风,并在新时代一代代能人的锐意进取中提升了乡村文明建设的精神品格。

作者:王锦强

公示

民协动态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