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鲁生主席调研深圳民间文艺工作

刊发时间:2017-07-14

7月11日,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潘鲁生赴广东深圳调研民间文艺工作,考察民间工艺和传承人生存现状,研究落实《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与《中国民间工艺集成》编撰工作,并对深圳市民协工作进行指导。深圳市文联专职副主席梁宇,广东省民协副主席、深圳市民协主席叶杨,广东省民协主席团成员韩昌晟,深圳市民协副主席李元庆、何柏俊,深圳各区民协主席、民间文艺家及民间文艺工作者共计20多人参加座谈会。

座谈会上,潘鲁生表示,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排头兵,30多年来在民间文艺的保护、传承、创新等方面做了许多开创性工作。此次到深圳调研,一是深入基层了解广大民间文艺家、民间文艺工作者的诉求,征求对中国民协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共商民间文艺事业发展大计;二是就当前中国民协的重点工作——《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和以《中国民间工艺集成》编纂为抓手的传统工艺传承传播工程等“两大工程”进行解释说明,了解深圳民间文艺发展现状,并对深圳开展相关工作及深圳市民协工作提出建议。

加强学术队伍建设 全面推进“两大工程”

潘鲁生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17年1月,党中央公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实施《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等15个重点项目。2016年11月,《中国民间工艺集成》编纂工程通过国家社科基金审批,并于2017年6月正式启动。这两大工程都是国家重大项目,由中国民协负责组织实施。

潘鲁生首先介绍了“两大工程”的进展情况及下一步工作要点。今年上半年,中国民协以田野调查、座谈会、调查问卷等方式,就实施“两大工程”在全国进行了广泛调研、征求意见,拟定工作方案和经费预算。下半年在明确“两大工程”的组织机构、工作流程和规范后,计划举办培训班就编撰《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工作进行培训,推动各地全面启动编撰研究工作,同时跟踪指导广东、浙江等五省开展《中国民间工艺集成》编撰试点工作,为2018年全面铺开该工作积累经验。

随后,潘鲁生提出了推动实施“两大工程”的三项重点工作:一是坚持民协“学术立会”传统,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开展研究,并进一步提升研究能力,推动民间文艺学科建设;二是拓展民间文学研究生存空间,加强学科支撑,深化民间工艺研究田野调查,加强研究力量和学科建设,建立一支承前启后、高效有力的民间文艺研究队伍;三是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国家-省-县三级工作机构,广泛动员基层力量,形成覆盖全国、落实到基层的完善工作网络。

潘鲁生强调,《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是出版工程,重点在精选编撰;《中国民间工艺集成》是集成工程,重点是客观记录编撰。实施“两大工程”,要充分发挥中国民协的统筹职能和地方民协的协调作用,全国一盘棋,广泛调动各地民间文艺工作者参与的积极性。

发展深圳民间文艺事业 推动城市文化繁荣创新

梁宇代表深圳市文联对中国民协长期以来对于深圳民间文艺事业发展的支持表示感谢。他表示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形成多元文化,是城市文化的最大特点。因此,深圳一方面应注重对本土文化进行挖掘、整理、继承、创新,另一方面要对外来文化如何与城市契合、在当前时代、服务对象语境下创新发展这一课题进行研究,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梁宇提出深圳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毗邻港澳,辐射东南亚,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他希望中国民协将深圳作为中国民协和我国民间文艺工作的窗口、桥梁,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实行国家、省、市、区四级联动,支持深圳举办更多国家级、国际性、接地气的民间文艺活动,帮助深圳开创民间文艺工作新局面。    

叶杨代表深圳市民协汇报了近年深圳市民间文艺工作开展情况。坚持开展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推动深圳地区文化遗产的保护。深入普查深圳民间文艺资源,开展首届民间艺术大师评选,推动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评选,各级非遗名录项目及传承人数量显著增加。坚持学术立会,结合深圳社会文化发展,策划举办多场民间文艺学术研讨会,出版大批学术著作和学术论文,获得多个奖项。连续十年举办“客家文化节”并不断创新,彰显“创意联合体”,带动越来越多机构参与民间文艺保护,使民协成为深圳传统文化保护的火车头。着力推动民间文艺精品创作,精品工程战略成效初显,在全国形成较强影响力。跨界融合,开放办会,整合资源举办各类民间文艺公益活动百余场,亮点纷呈。策划举办《粤港澳湾区民间工艺大展》、《凤凰民间艺术展演》等活动,协会辐射力进一步增强。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地域文化、民间工艺美术、民间文化产业五个专业委员会和各区民协,机构不断完善,工作卓有成效。

叶杨还介绍了深圳市民协在人才队伍建设、精品创作和品牌活动等方面工作的构想,提出希望加强与中国民协的沟通和协作,构建国家-省-市-区四级工作体系;与中国民协合作申报开展一些国家级课题,进一步增强学术研究能力;策划举办全国性民间艺术展等,使深圳成为全国民间文艺研究高地和民间艺术集散地。

座谈会上,深圳各区民协主席和民间文艺家、民间文艺工作者代表发言,介绍深圳民间文艺特色、发展现状及遇到的困难等。罗湖区民协主席李元庆介绍了深圳民间工艺的特色,提出希望国家民间文艺领域评奖及评选活动适当向基层倾斜。青年雕刻家、彩书创始人何柏俊建议使用互联网、现代科技手段、动漫形式等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将民间文艺、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文创产品开发,创造性地予以传播和弘扬。深圳民俗学家廖虹雷从咸水文化与淡水文化、传统文化与海洋文化、现代文化与原生态文化三个方面介绍了深圳民间文化。深圳市非遗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侯玲雅介绍了深圳市非遗宣传保护情况,并提出非地非遗在申报国家、省级名录项目中遇到的困难。现场气氛热烈。

潘鲁生指出,作为外来人口聚集的城市,深圳应侧重挖掘本土的民间文学和民间工艺项目及内涵,同时发挥“创意之都”优势,推动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潘鲁生表示,深圳使用民间文艺资源为社区和公众服务,既有效地推动了民间文艺的传承发展,又促进了城市文化的创新,这一做法值得肯定和推广。

创新工作思路 推动民协和博物馆的合作

调研期间,潘鲁生还考察了深圳博物馆,参观《深圳民俗文化》和《深圳改革开放史》等展览。他指出,许多博物馆都收藏了大量珍贵的民间工艺品,它们蕴含着民族的深厚智慧、高超技艺、审美追求和历史文化等,代表了该领域作品的最高水平。对此,各级民协应不断加强与博物馆的交流合作,在开展民间文艺特别是民间工艺研究,编撰《中国民间工艺集成》时,必须高度重视对博物馆藏品的利用。

                                                  (深圳市民协供稿)

公示

民协动态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