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列为国策,这是我们发展民间文艺事业、开展民协工作的重要指导和遵循,也是我们的时代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义是划时代的,是民族文化复兴的标志,也是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础。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列入了中央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承前启后,正逢其时,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历史工程。中国文联赵实书记对贯彻实施《意见》做出了重要部署,对组织实施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以下简称“大系出版工程”)做出了重要指示,要认真学习,贯彻好、落实好。
第一、就“大系出版工程”来说,我们首先要充分发挥民协的文献资源优势,全面梳理中国民协和地方民协在民间文学资料采集和数字化处理方面的丰富资料,并进一步查遗补缺,做好数字化工作,夯实文献基础。
实施“大系出版工程”,有中国民协和前辈60年的文献资料的积累基础,在冯骥才主席的带领下,中国民协启动了“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对60年来采集的民间文学资料进行了数字化抢救和整理,到目前,“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一期工程和二期工程,已形成了11000余册、约18亿字资料,包含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谣、史诗、民间长诗、谚语、谜语、歇后语、民间说唱、民间小戏等11类口头文学作品,其中50%经过了数字化转化。从“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到“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是几代民间文艺家辛勤工作的历史性成果。可以说,中国民协有学术积累的传统,有几十年的调研成果,有数字化的基础资源,这些都是“大系出版工程”的底子,是重要基础资料。
在这个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展开的工作包括:完成后续文本资料的数字化转化工作;比对现有资料本,完成县卷本缺失情况分析;进一步搜集整理县地市卷本,继续普查遗漏地区;以及规划开展21世纪前20年民间文学普查、搜集、整理、记录和研究工作,进一步树立“活态文本”、“民间文学志”的视野和方法,采用录音、录像、数字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真实、系统地记录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传统技艺流程、代表剧(节)目、仪式规程等全面的信息,记录演述的实际状况和生动过程,包括在场者的互动关系,并结合社会历史背景进行考察,更加全面、立体、真实地呈现中国民间文学原貌。要选择民间文学的代表性、经典性、时代性的作品。要抓重点民间文学作品,在近半个世纪以来出版的作品中认真分析,把重大遗漏的补上,把缺项的民间文学作品添上,把优秀的民间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弥补上。整体上,要打牢“大系出版工程”的资料基础,研究基础和出版基础。
第二,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国民协的专家学者优势、学术研究优势,把握民间文学实质,尊重民间文学规律,体现“全面性、代表性、真实性”的原则,把握“活态性、生活性、历史性和文化性”的内涵,科学系统地开展编纂工作。
在编纂理念上,“大系出版工程”的编篡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生活观,形成编篡工作的基本认同。要通过“大系出版工程”,重新认识人民的文学感召力,从历史传承上认识民间文学的生活意义和价值,深化文学的人民性内涵。
民间文学的普查与采集是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对卷帙浩繁、海量的数字资源进行编纂,同样具有高度的专业性,意义重大。比如在分类上要认真研究,可以考虑中国民间歌谣集成、民间神话集成、民间传说集成、民间故事集成、民间史诗集成、民间长诗集成、民间说唱集成、民间小戏集成、民间谚语谜语歇后语集成等九个集成,形成大系。在文本甄别上,现有的数字化材料经过了各地辛苦的采集,经过了从口头演说到书面文字的转化过程,而且我们今天的编纂队伍绝大多数没有参加当时的现场记录,对于数字化文本资料中不可避免存在的改编、拼接、删减、移植等需要进行比对, 结合具体语境以及文本源流等进行分析,并加以充分利用;要尽可能保留和突出口头语言特色和地域特色,对于被常用语、书面语格式化之后的文本要仔细甄别。还有注释编辑与增补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包括讲述者(演唱者)的姓名、性别、职业(身份)、年龄、受教育程度,采录者的姓名、性别、职业(身份)、年龄、受教育程度,采录时间和地点;同时,对于当地方言和口头传统要保留原汁原味并增加注释。此外,还有辅助材料的编选,我们要尊重民间文学的历史性、传统性、原创性,客观看待民间文学中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价值观,不以今非古,戒删改改造。
应该说,民间文学需要再调研、再整理、再研究的过程。民间文化要活化,也要让人民群众参与这项工程,让青年学生参与调研工作,让专家学者参与学术研究工作。我们要汲取“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编纂成果和经验,吸收民间文学的研究成果,积极借鉴民俗学、人类学等相关的方法和经验,全面深刻地把握民间文学的性质、特点和发展规律,认真做好编纂工作。
第三,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国民协的“组织联络协调服务”职能,科学规划,积极协调,调动全国民协的积极性,落实国内高水平编辑出版机构提前介入,做好编辑出版配套工作,推进“大系出版工程”落地落实,将丰富的民间文学资料通过资源整合、数据库建设和编辑出版,为全民族留下一代代人共享的民间文学大系,留下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
“大系出版工程”在中国文联的组织领导下,成立领导机构、学术机构和编撰工作机构,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各有分工,形成合力,保障工作有序推进。中国民协首先要做好工作协调,在总编撰委员会的领导下,在学术委员会的指导下,协调各个层面的编撰工作,落实出版机构编辑出版事项,以及对应的数据库建设和资金管理等项工作。“大系出版工程”的各项工作力争做到科学规范、严谨有序、优质高效,争取做到工作一流,编撰一流,成果一流。
其中,编辑出版工作是一项重点,虽然是“大系出版工程”的终端,但应考虑提前协作,工作前移,发挥倒逼作用。由资深编辑参与,共同策划论证编辑体例、出版规范等基础工作,结合编辑内容进行总体规划设计、组织协调、审核编修等。目的是让“大系出版工程”更加严谨规范,同时也在内容呈现上体现中国民间文学大系的编撰出版风格。比如1936年版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就是编辑学领域里的一个范例,对于每集字数的设定、容量考量、开本设定、纸张选择、版式装帧等都相辅相成且富有特色,向读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学范本,后续发售传播也具有创造性,被视作编辑工作的一个典范。我们的“大系出版工程”要积极吸取相关的编辑学和出版学经验成果,做好编辑出版工作的全方位落实。
“大系出版工程”成果应包括纸质图书、原创数字文献和影像记录图像。要研究两个时间节点:一是收录作品的起止时间;二是编辑出版的时间(分阶段编辑出版,或集中编辑出版),计划2017-2025年基本完成。
总之,把《意见》精神落到实处,是中国民协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这要求我们集中民协学术资源的优势,脚踏实地,紧密结合协会已有的工作基础,循序渐进推进民间文艺事业发展的要求;要求我们开拓思路,着眼未来和长远见成效,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重要精神,采取有效措施使民间文艺的传承发展有新的高度和提升;要求我们把握《意见》精髓,使民间文艺事业发展的导向更清,凝聚力更强,影响力更大。对应以上几点要求,我们在实施“大系出版工程”的同时,应进一步沿伸拓展,在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中寻找民协的工作定位 ,包括启动《中国民间工艺集成》编纂出版工作,以及进一步做好“我们的节日”等与民协工作相关的文化活动,以“大系出版工程”带动我们的节日、民间工艺等深入民众的生活。
编纂出版《中国民间工艺集成》,旨在填补我国民间工艺集成的空白,全面把握民间工艺的分类,系统辑录民间工艺面貌,重视发掘民间工艺思想,关注传统民间工艺传承、发展、创新和衍生的关系,为传统工艺“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依据和支持。目前,我们已经启动了相关工作,具体由中国民协组成总编委会,汇集全国民间工艺研究的专家学者,各省民协组织专家团队编写省卷,为“传统工艺振兴”夯实基础。目前,已经召开了项目的策划和论证会,下一步也希望争取列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作为国家“十三五”重大出版项目。
关于做好“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活动,计划进一步把握和突出从古至今、从历史文化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一脉相承的节日主题,进一步丰富民俗民艺的形式和活动,培育和塑造节庆文化的标志,做好文化交流与推广,推动“节日文化走出去”,进一步发挥文化交流的纽带作用。
总之,《意见》的印发,赋予了中国民协重要的历史使命,我们要从民间文艺传承发展的实际出发,从民协工作的积累出发,着眼国家的、时代的发展需要,以务实的工作态度、执着的学术精神、饱满的工作热情,以民间文学大系、民间工艺集成、“我们的节日”等项目为抓手,并持续推进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继续做好民间文艺普查整理工作,把党和国家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部署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