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基,但这一根基在高速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生态环境的改变,村落被城镇代替,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被互联网垄断,工厂和职场的生活成为常态,一系列不知所以然的洋节走进了年轻一代的生活,洋文洋气洋食品成为新潮时尚,更成为强大的商业运作的目标,这一切使得民间优秀传统受到冷落甚至排斥。面对这一切,民间文艺工作者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为己任,以保住乡愁为使命,为了那望得见的山、看得见的水,为了那有祠堂有庙宇的古村落,都有一种责任感和紧迫感。
未来的五年,我们一方面要抓紧时间对民间文学、民间工艺、民间文化进行原生态保护,更要数字化、现代化。民间文学,是民族的精神的载体,中华民族的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孝亲爱老、扶危济困、见义勇为、爱国爱家、自强不息等美德在民间故事中被千百遍地表现和验证,几乎成为家风教育的经典。因此如能把民间故事的数字化工程完成好,成为十三五规划的重要课题,是有其非凡意义的。民间工艺,深入到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有实用性、艺术性,是避免同质化、流程化的重要方面,是中国元素的集中的载体,是文化产品创新的土壤,在提倡工匠精神的今天更有其值得发扬的特殊意义。
我感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也必须有特色,这特色不在他处,就在于民间的优秀文化传统。坚守中华立场,就是坚守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展现我国民间文化的审美风范。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承担着引导民间文艺工作者和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踏踏实实地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血脉,完成滋养民族精神、践行民族优秀文化价值的重任,民间文艺工作者应该不忘本分和使命,坚持、坚韧、坚守。
当前国家及时提出了文化自信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讲好中国故事的号召,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更是极大地鼓舞了民间文艺工作者。传承民间优秀文化是责任,更是良知;是担当,更是奉献;是创新,更是智慧;是文化,更是情怀。民间文艺事业一定会更有动力,更上层楼!
刘晔原(中国传媒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