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帆竞发、浪花飞溅,历经了三个月伏季休渔的几千艘渔轮,在震天的鞭炮声里,鸣着欢乐的汽笛,从美丽的象山湾劈波斩浪驶向大海深处。这是象山开渔节开船仪式上一幕最动人的场景。所有前来观阵的亲历者们,都会随着岸上、山上那些正在极目张望的象山渔家老人、妇女、儿童们的目光引颈远眺,挥手之间,饱含着道不尽的深情和祝福。这个蕴含浓浓人间深情厚意的隆重民俗仪式,就是象山人民为适应新时代的精神需求而生发出的一项富有历史传承和时代内涵的“新节俗” 。
任何一种节日风俗的形成都隐含着一种历史的积淀过程,许多当代社会中流行的风俗都是古代生活的活化石和衍生。每一特定的历史时期,都会出现一种特有的社会风尚,节日风俗和内容也就会呈现出新的变异和新的发展,开渔节就是节日风俗的蜕变和新生。开渔节既有历史的渊源,又有现实的基础,它是象山人对具有悠久历史的象山渔文化的现代性整合和升华。开渔节的根是延续了千年的象山渔文化。历史上,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以及人民面对大海的诸多不确定性,出海渔民往往生死难料,往往是所谓“餐风宿水,百死一生” ,渔谚有“三寸板里是娘房,三寸板外见阎王” ,“一只脚棺材里,一只脚棺材外” 。祈求神灵庇佑成为渔民唯一的心理安慰和精神寄托,于是就有了“开洋” 、“谢洋” 、“祭海”等一系列民俗活动。千百年来,象山渔民扬帆出海或满载归来,都要举办祭祀、送别等仪式,以祈求平安丰收,感恩大自然馈赠,庆祝凯旋归来。
渔业受自然气候的制约和影响较大,驱使渔民把对海洋生灵的“逐性”观作为渔民安身立命的生活之本,孕育出了丰富的“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在长期与海洋的交往中,渔民逐步摸清了大海的秉性及海洋渔业资源的习性,找到了精神的寄托和归宿。于是,他们把妈祖的生日,也是黄鱼汛开始时期定为开洋,黄鱼汛结束后又举行谢洋的各种民俗仪式。渔民们虔诚地秉承着对养育他们的海洋的感恩和敬畏。时代发展到上世纪70年代,渔业资源日益枯竭,海洋环境日益恶化。为了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聪明智慧、富有远见的象山人首倡“禁渔倡议” 。1995年,东海渔区正式实施伏季休渔制度; 1998年,时值联合国大会命名首个“国际海洋节” ,象山政府和人民共同创办了“中国开渔节” 。从此,具有传统文化基因的当代民俗节日正式诞生。经过不断发展和丰富,今天的开渔节充分表现出其既有强烈的内繁力,又有广泛包容性的特色。开渔节既有对象山传统渔文化理念的吸纳和承接,又有对传统的扬弃和发展;既有对古老仪式的传承与强化,又有对不合时宜旧俗的更新与发展,使开渔节成为传统文化资源实现现代化转型的成功实践。
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着与之相应的民俗形成的条件和基础,任何一个时期都在萌发和形成新的民俗。从“开渔节”创办并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传统民俗在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也证明中华民族既是一个具有悠久传统文化的民族,也是一个富有强大文化活力的民族。它宣示我们,传统文化要想在现代化的社会环境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就必须与时俱进、积极创新,找到一个既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又符合现代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承载形式,把传统文化中那些富有生命力的东西挖掘出来,通过充实、改造和整合,使之与当代文明有机融为一体,成为当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渔节从1998年创办以来,每年一次,今年刚刚进入第18个年头。一项新节俗的形成过程,也是一种文化的积淀和文明的诞生过程,节俗中深深镌刻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彰显着人们的价值观,我们不能只是一个观望者和欣赏者,不能只喜欢坐在传统的板凳上享受“古老”和回味“古风” ,而应作为传承者自觉承担起弘扬优秀文明基因的责任,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主动连接起一条承前启后的纽带,引导人们将传统的民族情感与现代生活理念融为一体,在传统文化的沃土上建构起新的精神家园。为达此目标,民间文艺界有许多事可做。
罗杨(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