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承人口述史研究所成立

来源:中国艺术报 刊发时间:2015-06-19 作者:张志勇

6月16日,中国传承人口述史研究所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成立。该研究所是经中国民协和天津大学批准,依托于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组建而成的国家级传承人口述史研究机构,旨在系统、深入地开展传承人口述史的理论建设与田野作业,更好地推进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传承人是民间审美、民间技能和民间文化信息的承载者,在本世纪初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广大民间文化工作者在田野考察中大量采录传承人口述史,相继发起专题式的调查、整理和出版工作, 《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丛书》 《中国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史丛书》 《天津皇会文化遗产档案丛书》等丰硕成果先后面世,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木版年画数据库建设及口述史方法论再研究”现已完成30万字的专著《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研究》 。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在成立仪式上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动态的、活动的,是不确定的,它保存在传承人的记忆和行为中,想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确定的形式保存下来,口述史是最好的方式。

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杨和天津大学副校长元英进共同为中国传承人口述史研究所揭牌。罗杨表示,中国传承人口述史研究所的成立,改变了以往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缺少文字记述的历史,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留下珍贵的文字档案。

口述史是国际学界盛行的一种历史研究方法,以冯骥才为代表的一批民间文化遗产抢救者,紧扣我国非遗保护实践,将口述史理论与方法应用到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提出书写传承人口述史。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亟需进行第二次抢救,随着农村的解体和空巢,原汁原味的传承人已经到了最后一代,现在国家级的传承人有1986名,但大部分都没有口述史。 ”冯骥才说。

根据章程,研究所成立后,将充分发挥学术研究、口述史实践、建立民间文化记忆库、学术交流、培训指导等项职能,在口述史领域独树特色,为非遗保护提供学术支持。

当天下午举办的研讨会上,钟少华、余未人、向云驹、曹保明、陈墨等来自历史学、影视人类学和非遗保护等领域的学者受聘为中国传承人口述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与会学者围绕口述史方法、档案建设和数字化时代的口述史等进行了深入交流。

“口述历史是带着抢救性功能的,因为很多人都等不及我们去做口述记录;口述历史也让我们理解,历史就在我们身边。数字化时代对口述史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改变了记录、保存、编目、索引、检索、解释、分享与呈现口述历史的方式与内容。 ”温州大学口述历史研究所所长杨祥银说。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墨认为,珍藏和记录人类个体记忆,是口述史的最大价值,口述史的应用是假定每个活在世上的人都是有价值的,只是以前是缺少记录的手段,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这个问题迎刃而解,未来的社会学研究肯定是基于人类语言和行为的大数据研究。

作为传承人口述史的重要成果之一,历时四年田野考察完成、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十卷本《天津皇会文化遗产档案丛书》同时发布,并由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联合山东教育出版社向天津皇会的老会代表捐赠各道会的文化遗产档案。

成立仪式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汉沽飞镲还进行了精彩的表演,挂甲寺庆音法鼓銮驾老会设摆了精美的前场执事。

公示

民协动态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