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文化先觉的脚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巡礼”活动在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后沟村举行,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参与者们13年后再次回到工程的示范采样地,共同回首过去,展望未来。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是进入21世纪以后由中国民协发起并实施的大型民间文化工程,自2001年开始酝酿, 2002年筹备并于当年12月获准为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 2003年2月正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启动实施。此后历时十余年,获得一系列文化成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国际国内影响。后沟村是抢救工程的示范采样地,见证了这项浩大工程的艰辛与辉煌。重回抢救工程起点,是冯骥才主席萦绕已久的愿望,他特意为后沟村撰写对联:“不离不弃,文明永继;莫失莫忘,古村恒昌。 ”表达出对这个小山村浓浓的“乡愁” 。
在巡礼活动现场,还举行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档案》首发式,冯骥才向出席活动的嘉宾代表赠书,授予后沟村“中国古村落代表作”牌匾;嘉宾们还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古村落保护示范基地纪念碑培土、植柏。在下午举行的专家座谈会上,专家学者乌丙安、向云驹、乔晓光、潘鲁生、樊宇、常嗣新等分别发言,就抢救工程的过程和意义做了回顾与展望。与会的35位代表共同发表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后时代《后沟宣言》 。
冯骥才说:“事物的原点总是最具魅力的,我们总想回去看看。我们对后沟村有一份乡愁,文化人集体的文化乡愁。它寄托着我们一种集体的深挚的文化情怀与眷恋。重回后沟村,不是感物伤时,而是为了重寻自己留在这原点中的足迹。我们怕丢掉昨天的自己,那种自己对文化的赤诚,保护文化遗产的道路永远像一篇长长的写不完的文章,只有逗号,没有句号。 ”他把保护传统村落看作“上无愧于先人,下无愧于子孙”的浩大工程,希望更多的民间文化管理者、研究者加入到民间文化抢救保护与发展探索的行列,使之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此次巡礼活动由中国民协、山西省文联主办,中国文联民间文艺艺术中心、中国民协研究部、山西省民协等承办,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杨,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张志学出席,主席团成员及顾问代表、参加2002年后沟村采样调查的部分专家学者代表、部分省民协代表以及国内主要新闻媒体记者近百人参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