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沟村一开始就帮助了我们,这里也是我们的一个起跑点。这个小小的村落,五脏俱全,村落文化几乎应有尽有,我们以这次考察资料为基础,写出了抢救工程的《普查手册》,这本小书十多年来一直被我们使用着,成为我们进行旨在盘清文化家底的全国性田野普查的科学工具。”6月3日,在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后沟村举行的“文化先觉的脚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巡礼活动上,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这样评价这个深藏在黄土高坡皱褶里的小山村对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意义。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是进入21世纪以后由中国民协发起并实施的大型民间文化工程,自2001年开始酝酿,2002年开始筹备,当年12月获准为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同时决定以后沟村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采样考察点,并于2003年2月正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启动实施,此后历时十余年,获得一系列文化成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国际国内影响。
当天上午,乌丙安、罗杨、向云驹、潘鲁生、乔晓光、常嗣新、郑一民、刘华、曹保明、吴元新、沙马拉毅等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参与者们回到抢救工程的示范采样地后沟村,共同回首过去,展望未来。
记者在现场看到,后沟村古戏台两侧是由冯骥才题写的楹联:“不离不弃,文明永继;莫失莫忘,古村恒昌。”冯骥才表示:“今天我们回到后沟村,不只是感物伤时,不只是怀念难忘的迷人的风物,更是为了重寻自己留在这原点中的足迹,重寻与重温昨日的激情。我们怀念往日的激情,怀念那个困难重重的时代身心犹然发烫的感觉。我们怕丢掉昨天的自己,那种自己对文化的赤诚,我们自己身上的正能量。因为我们的道路永远像一篇长长的写不完的文章,只有逗号,没有句号。”
活动现场举行了后沟村“中国古村落代表作”授牌仪式和《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档案》首发式,该书首次对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特殊身份的文化界人士所特有的文化行为进行了客观、全面的梳理。出席活动的嘉宾和代表还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古村落保护示范基地纪念碑培土、植柏,并向后沟村捐赠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成果图书。
作为21世纪我国首个超大型文化工程,抢救工程外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遥相呼应,内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相协力,谱写了21世纪初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的宏大乐章。中国民协在抢救工程的大潮中开展了民间口头文学、地方民俗文化、节日文化、木版年画、民间剪纸、唐卡艺术、少数民族服饰、民间文化传承人的调查、认定及成果整理、出版、宣传推介等工作,并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如22卷《中国木版年画集成》、14本《中国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史丛书》、180卷《中国民间故事全书》、10卷本《中国民间泥彩塑集成》、多卷本《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名录》及《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丛书》等,正陆续出版的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村)全书》、《中国古村落丛书》、“我们的节日”丛书,现已完成的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一期)以及正在推进的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等重点实施项目,为我国文化百花园中增添了新的民间文化学术成果。
抢救工程以巨大的文化影响力推动了我国一系列重要文化政策的出台,催生了一些重要的文化制度的制定和施行,在抢救工程营造出的社会氛围中,国家设立了文化遗产日制度,制定和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当天下午还举办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巡礼座谈会,充分肯定了后沟村对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意义,认为后沟村作为保护样板是政府与学界的一次完美合作,孕育了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思想理念,预示了今天在全国范围开展的传统村落立档调查工作。与会代表认为,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不能只有顶层设计,更需要底层设计,过去13年的工作尽管取得了成功,但“后沟村”将来的命运如何,还需要不忘初心,从后沟村再次出发。
座谈会上,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后时代《后沟宣言》同时发布。《宣言》指出,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利用是一项十分复杂而繁难的经济社会文化的综合工程,呼吁建立健全科学的决策机制,充分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加强保护机制措施的研究,因地制宜有效探索不同的发展模式,抢救与保护并重,大力宣传以提高政府部门、公共机构、人民群众的保护意识,形成全民对民间文化自尊自爱的自觉行动,加强民间文化保护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要坚持真实性、完整性、多样性的原则,使民间文化得到永续利用,在保护中求发展。
此次巡礼活动由中国民协、山西省文联主办,中国文联民间文艺艺术中心、山西省民协等承办,中国民协主席团成员及顾问代表,参加2002年后沟村采样调查的部分专家学者代表、省民协代表以及山西省、晋中市和榆次区有关负责人参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