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苗族芦笙节”民俗调研活动在黔举行

刊发时间:2017-11-29 作者:潘玉

11月13日至20日,由中国民协、贵州省文联、贵州省民协联合举办的“我们的节日——少数民族聚居区文化行系列之贵州苗族芦笙节”民俗调研活动圆满结束。中国民协副主席、河南省民协主席程建军,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张志学,贵州省文联副巡视员、省民协分管领导李雯与十余名专家组成的调研组,深入到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聚居区,对贵州的苗侗节庆文化进行专题调研。

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历史悠久,分布面广。苗族又是一个世界性的民族,在五大洲都有足迹。贵州苗族集中了全国苗族主要的文化特征。此次调研重点是黔东方言区的黄平苗族,调研范围为民族服饰、工艺美术、传统节俗、耕作文化等。

芦笙节是黄平县苗族同胞每年都要欢庆的重大节日。相传很久以前,谷陇苗岭上有位勤劳善良的苗家青年垢科深深爱上住在对面寨子的姑娘阿幼,两人时常到寨前的小溪旁吹芦笙,但住在几百里外的山洞里已成精的狗怪早就垂涎阿幼的美貌。一天,阿幼被狗怪抢了去,垢科只身前往营救,无奈狗怪太厉害了,垢科被打落到清水江里。清水江河神救起了善良的垢科,并传授了他打败狗怪的办法——吹芦笙、跳板凳舞。等到农历9月27日这一天,村民们打开了最好的米酒,狗怪受不了酒香的诱惑,跑到村子里喝醉了,乡亲们把狗怪团团围住,吹起了芦笙,跳起了板凳舞,狗怪被吓得昏了头,被垢科的大水牛顶进了烧得滚开的锅里……从那以后,每到农历9月27日,这里都有吃狗肉汤锅的习惯。乡亲们这一天来到山坡上,吹起芦笙,跳起板凳舞,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现在的芦笙会。

芦笙,是苗族特别喜爱的古老乐器之一,是节日中沟通情感的工具,在苗族地区广为流传。它是苗族文化的符号和象征,是表达苗族人民思想感情的纽带,是苗族人民奋进向上的精神支柱。调研芦笙节对于研究苗族的历史与传统、深入了解苗族生产生活方式的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调研组一行还实地考察了雷山县郎德苗寨,对郎德苗族传统节日招龙节的节庆、祭祀场所进行了实地考察,走访了苗族银饰制作大师穆修和,观看了苗族银饰的制作工艺及流程。

公示

民协动态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