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4日至17日中国民协、三峡大学与湖北省民协在湖北省宜昌市联合举办“中华美学精神与一带一路民间文艺传承”宜昌高峰论坛。本次论坛是继2015柯桥高峰论坛以来,中国民协继续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精神,助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建设,增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传承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一次理论探索和生动实践。
宜昌高峰论坛开幕式
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邱运华,副主席刘华,国内联络部主任侯仰军,三峡大学校长何伟军,湖北省民协副主席鄢维新,宜昌市副市长冉锦鹏,宜昌市文联党组书记黄尚荣等出席开幕式。萧放、郑土有、邹明华、杨明康、周伟平、曹志辉等来自全国50多位专家学者参会。
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邱运华
邱运华在讲话中开宗明义指出,中华美学精神不仅来源于民间文艺,还依托民间文艺来传承,这为我们构思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湖北地处长江经济带核心区和“一带一路”中心位置,三峡之城宜昌更是处于重要节点之上。中华美学在这里有着集中的展现,民间文艺在这里有着丰厚的土壤。他强调,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民间文艺大有可为。无论是传承中华美学精神,还是传播中华文化,仅仅依靠语言、文字媒介是远远不够的,最为直接和便捷地沟通唯有艺术。而民间艺术诉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借助简单的物质材料,采用最共同的朴素手法、表达最基本的理想和情感,因而最能够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民所理解与接受。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萧放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认为,乡土是一种精神状态,是我们重建生活美学的重要参照。村歌民谣、剪纸年画、建筑样式、节俗禁忌等这些最具乡土味道的日常生活表达,集中呈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和审美情趣。其中素有“东方毕加索”美称的农民画就很有代表性。复旦大学教授郑土有说道,农民画家虽然缺乏本体的艺术自觉,但其强烈的信仰精神、特有的艺术功能、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和生命意象符号系统,还是延续了最初的“民间”思维定势。而这种延续,在古村落身上体现的更为明显。“村落晴如画,桑林昼起烟”,古村落更是中华美学精神要义的形象表达,体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审美价值观。中国民协副主席刘华指出,古村落所蕴含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如环境文化、祠堂文化、屋宇文化、节俗文化、民间工艺以及民间信仰等,生动演绎了中华美学精神营造意象与追求意境的艺术表征,充分展示了朴素民间文化孕育出来的精神追求和人格理想。
复旦大学教授郑土有
中国民协副主席 刘华
与会专家学者还围绕着“一带一路”视域下的民间故事、民间习俗、民族民间乐舞、多民族文化交流等多个主题展开深入的交流研讨。本次论坛采取先考察后调研的形式,主题讨论涉及多个学科,有助于多角度同享研究成果,对于深化中华美学精神与民间文艺传承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宜昌高峰论坛与会专家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