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民间文化探源工程是国家财政扶持的文化艺术发展一级项目,是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策划实施的配合经济社会发展“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重要文化建设工程。河南丝路文化丰厚。荥阳青岗遗址出土了5300多年前的丝绸实物,嫘祖教民养蚕纺织的传说妇孺皆知;方城有古缯国遗址,有张骞通西域后的封侯处博望镇;南阳为汉之帝都,画像石、武侯祠、张衡墓、医圣祠等汉文化遗址遗存和民间传说故事俯拾皆是。不仅如此,河南也是丝路文化鼎盛时期的重要区域。由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项目,河南境内就有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新安汉函谷关遗址、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4处申遗点,简称“一城一门一关一道”。因此,课题组将河南作为“一带一路”民间文化探源工程的重要区域,率先启动考察工作。
5月17日至21日,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研究部主任侯仰军、副调研员李建平、东北大学赵琛教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夏挽群、河南省文联副主席、省民协主席程建军等组成的“一带一路”民间文化探源工程(河南)专家组到河南荥阳、南阳考察调研。
5月17日,“一带一路”民间文化探源工程(荥阳站)座谈会在荥阳市召开。荥阳市委副书记、政府市长王新亭、荥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孙建功、荥阳市政府副市长李凤芝、荥阳市文联主席韩露等出席座谈会。近年来,编辑出版了《先蚕氏嫘祖的传说》等书籍,成功举办两届“荥阳·中国嫘祖文化节”。侯仰军希望荥阳市围绕丝绸、嫘祖等民俗文化、民俗事项进行探源,形成系统、完整的论述,抢夺舆论高地,做好“一带一路”探源工程。荥阳市市长王新亭表示,荥阳将依托国家战略的支持,融合文物界、民俗界等多方力量,成立工作小组,动员社会各界人士,配合探源工程,明晰历史发展脉络,搜集、梳理、汇集、整理各种民间传统文化资源,达成广泛共识,助推历史文化追根溯源。
当天下午,与会人员到环翠峪嫘祖庙、广武镇青台遗址挖掘现场进行了考察调研。
5月18日“一带一路”民间文化探源工程专家组来到河南南阳,考察与丝路文化密切关联的南阳汉文化,中共南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新会、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景文栓和县、区相关领导同专家组见面,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廖华歌等领导同志全程参加考察活动。专家组在南阳方城县考察了张释之祠、炼真宫、古缯国遗址和张骞封侯地博望古城、张骞桥、张骞祠,察看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方城黄石砚。南阳方城作为中华曾氏祖根地、西汉廷尉张释之故里、张骞封侯地与“一带一路”关系十分密切。
19日,考察组在参观了张衡博物馆、医圣祠、烙画厂、汉画馆,考察了南阳师院汉文化研究中心、玉文化研究中心及恐龙蛋展馆后,同南阳师院研究汉文化和民间文化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座谈。南阳师院副院长阚云超教授主持座谈会。专家组对南阳师范学院汉文化、玉文化研究中心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指出研究中心文化资源丰厚,研究实力强,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工作。双方希望在搭建科研平台、课题研究、成果共享等方面深化交流与合作,做到优势互补,共同为“一带一路”民间文化探源工程项目作出应有的贡献,将传承、弘扬优秀的民间文化工作落到实处。
20日,专家组一行到内乡县考察了内乡县衙,欣赏了宛梆精彩唱段唱腔,观看了“打春牛”民俗活动视频。之后,专家组冒雨考察了内乡县吴垭石头村。对吴垭石头村修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肯的意见。专家组还到镇平中国玉雕大师创意园考察了玉雕大师的优秀作品。
五天的调研考察,专家组为河南荥阳、南阳的丝绸之路源头文化深深震撼,期待将来能重返河南,对丝路文化有更进一步的探寻和发掘。同时希望河南的民间文化专家学者能够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民间文化探源工程,将河南的“丝路文化”做精做细。
根据安排,专家组下一步要针对洛阳、三门峡地区的“丝路文化”进行考察调研,设计“一带一路”民间文化探源工程的具体项目。
丝路考察掠影
中国丝绸起源研究考古项目与“一带一路”民间文化探源工程同时在河南荥阳进行。
中国丝绸起源研究也是国家重点考古项目
赵琛教授在荥阳靑台遗址。这里就是中国最早的丝绸出土的地方。
考古工作者在发掘荥阳青台遗址。
荥阳环翠峪有丰富的嫘祖神话传说。这是嫘祖庙前的嫘祖碑。
专家组在环翠峪嫘祖庙考察
荥阳当地出版的有关嫘祖和丝绸文化的书籍
方城古缯国博物馆
从夏周到战国初期,河南方城县境内一直存在着缯国,史载夏帝少康有九子,曲烈实为其次子。相传缯之始祖曲烈,尝以蚕丝制网鱼之“罾”,以丝绳制射鸟系箭之“矰”,以丝织绸制衣物之“缯”,“缯”者,丝织品之总称也,夏代始封的侯爵缯国,也是曾氏起源地…
出土陶玩具
方城炼真宫
据明成化十二年《重修炼真宫记》碑文记载,此处"乃东汉湖阳公主(刘秀长姊)修真之所也”。
方城博望坡
西汉外交家张骞,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人,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应募出使西域,联结大月氏合击匈奴,途中被匈奴截获,留居十余年,乘间得脱,持汉节至大月氏、大夏,归汉后以使绝域功拜大中大夫。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以击匈奴立功,汉武帝刘彻取“博广瞻望”之意,封张骞为博望侯(今南阳市方城县博望镇)。
张骞封侯博望,寓意广博瞻望。《辞海》载:“博望,古县名,西汉置。”西汉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张骞因出使西域,抗击匈奴,功勋卓著,被汉武帝封为“博望侯”,取其“广博瞻望”之意,封地即今方城县博望镇。张骞封地博望古城,位于方城县西南30公里处博望镇境内。从汉武帝置博望县至南朝宋,博望置县达600余年。博望古城位于白条河西岸,东西长约2600米,辖45里博望屯。
博望镇一步三眼井
张骞桥
张衡博物馆
张衡,字平子,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东汉章帝建初三年(公元78年)出生于南阳郡西鄂县(现在的南阳市石桥镇夏村)。他“天资哲,敏而好学。”一生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曾有“百科全书式人物”的称谓。在科学上,写出了天文学理论著作《灵宪》。创造性地制作了用漏壶淌水转动的浑天仪,并作《浑天仪图注》,为天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公元132年,他发明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测量地震方位的仪器一一地动仪。比欧洲同类仪器早170O多年,开启了地震学的研究,被誉为地震学的鼻祖。他还制做了“指南车”、“计里鼓车”、“独飞木雕”(在木制的雕鸟内部装置机关,使之能独立飞翔数里)、“瑞轮荚”(以水作动力,联接漏壶,利用差动齿轮,上半月每天转出一片荚,下半月每天转入一片荚,用以显示月亮盈亏和活动日历的仪器。)等奇异机械,并在数学、历法、历史地理、绘画、文学诸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医圣祠(张仲景博物馆),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南阳市城东温凉河畔,它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医学家、世界医史伟人、被人们尊为中华"医圣"的张仲景的墓祠纪念地。1993年国际权威医史研究机构--英国伦敦维尔康医史研究所,把张仲景列入29位世界医史伟人名单,加以弘扬和纪念,中国医学史悠悠数千年,获此殊荣者唯张仲景一人!南阳医圣祠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豫西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阳市的一颗璀璨明珠。
考察南阳烙画
民间传说,烙画起源于西汉,兴盛于东汉。后由于连年灾荒战乱,曾一度失传。到了光绪三年,才被南阳的民间艺人赵星三重新发现整理,并延续至今。关于南阳烙画的起源和发展,在民间还留下了许多优美动听的故事。
南阳汉画馆
南阳汉画馆创建于1935年10月10日,1959年、1976年两次重建,有藏品1500多石,其中一级品150石,主要有东汉大型圆雕--"天禄、辟邪"和东汉建宁三年 (公元170年)"许阿瞿墓志画像石",为汉代艺术的宝库。是中国建馆历史最早、规模最大、藏品数量最多的一座汉代画像石刻艺术博物馆,同时也是全国最大的汉画像石研究中心。
在吴垭石村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