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的灵性——中原泥塑三绝:泥咕咕、泥泥狗、泥叫吹

文章来源:河南民间文艺网  作者:程健君(中国民协副主席,河南省民协主席) 

泥咕咕是浚县正月古庙会上的重要文化符号,以其独有的民族民间文化的丰富内涵,彰显出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魅力和中原人民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透视出中原人民纯真质朴的审美情趣。泥咕咕使浚县古庙会显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富有人文内涵。千百年来,两者相互依存、同生共荣,成为豫北乃至中原地区一道靓丽的民俗风景。

浚县庙会期间,在大伾、浮丘两山崎岖的山路上,你随处可以看到路旁摆放着大大小小的竹编或荆条编织的篮子,和守在篮子旁衣着朴素的老人、大姑娘和小媳妇。篮子上几乎都平摆着一个长方形的托盘,托盘上面整整齐齐摆放着高低、大小不同,黑底色上涂着五颜六色的泥咕咕,还有各式各样的泥塑人物。山上山下买泥咕咕的摊点数不胜数,人们挤拥在卖泥咕咕摊位前,买的、问的、吹的、仔细观摩挑选的……泥咕咕在浚县庙会上出尽风头,成为庙会上最大的亮点。

“给俺几个咕咕鸡儿,叫您生子又生孙。”这句浚县童谣一语道破了浚县庙会上泥咕咕热销的原因。“咕咕鸡”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泥咕咕。泥咕咕既是儿童玩具,更是庙会上的“灵物”,朝山许愿,求子祈福,善男信女都愿图个吉利,讨个口彩,带几个山上的“灵物”回家,一求心理上的平衡和慰藉,二图个孩子们欢乐。所以,购买泥咕咕成了赶浚县庙会的象征,成了一种情感和意愿的寄托。

泥土本无性,匠心赋灵性。一抔黄土,在艺人的手中脱胎为“泥咕咕”后,就被赋予了情感,赋予了“灵性”,就变得神圣,变得文化了。泥土的魅力就是这么大,在它面前,所有人都似乎回归到了"童年"!

土里刨食的中原人,自古就把养育自己的黄土看得无比神圣,土乃有灵,土生万物。人们相信泥土是神圣的,所以有了土地爷,有了土地奶。土不但生出五谷杂粮,生出各种花草树木,还能生出人,所以有了用泥土造人的女娲神话。这就是人类对土地的依赖,对土地的敬畏!

在豫北平原,在浚县黄河故道的泥土中,土生土长着一群把玩泥土的艺术家。他们身上本就带着泥土的灵性,他们的作品也就有了泥土的神圣。他们创作泥咕咕的源泉就在家乡的泥土里,脱离了乡村的生态环境和农民的身份,他们的创作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农民和工艺美术家双重身份的重叠,是他们创作出民间气息浓厚、个性鲜明的带有泥土灵性的泥塑作品的前提和基础。

的确,我们大家都能在这灵性的泥土中感受泥咕咕的生命,享受它的美丽!

在中原地区,类似泥咕咕的民间泥塑玩具,并非在浚县一地独立存在,同为民间原始艺术活化石的“淮阳泥泥狗”和“淮滨泥叫吹”在制作方法、艺术特征、使用功能等方面和泥咕咕有异曲同工之妙。

“淮阳泥泥狗”是豫东淮阳一带妇孺皆知的泥塑艺术品。是淮阳太昊陵人祖庙会上泥玩具的总称,是一种原始图腾文化传承下来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活化石,又称“陵狗”或“灵狗”。“泥泥狗”造型神秘而夸张。林林总总的怪异形体中有九头鸟、人头狗、人面鱼、猴头燕等等,这些由各种抽象、变形的怪兽“泥泥狗”艺术,把人们带到了神秘莫测的远古神话时代。在豫东,最大的庙会莫过于淮阳太昊陵庙会。泥泥狗是斋公、香客们避灾、求福的“神圣之物”。

“泥叫吹”是豫南淮滨的民间工艺品,?属儿童玩具。“泥叫吹”泥捏火烧,磨光涂色,造型多为燕子、青蛙、鱼以及十二生肖动物等,也有戏曲人物,俗称“小叫吹”。淮滨“泥叫吹”的生产作坊,主要分布在淮河北岸的赵集、防胡、三空桥、麻里等乡镇。其制作工艺是选用当地黄胶泥捏塑成形,然后经文火烧炼,修整打磨,彩绘而成。“叫吹”的入气孔多开在头部(人物)或尾部(动物),回音孔多开在腹部或中部,吹之清脆响亮。淮滨泥叫吹造型古拙,色泽亮丽,对比强烈。

浚县泥咕咕、淮阳泥泥狗、淮滨泥叫吹是盛开在中原大地上的三簇民间泥彩塑艺术之花。浚县、淮阳、淮滨三点一线,从黄河岸边到淮河之滨,从北到南贯穿中原大地。远古之时,这三地就属于同根同源的文化圈。淮滨县早期龙山文化“沙冢遗址”中出土的一对宽胸长尾红陶鸟,或许就是泥咕咕、泥泥狗、泥叫吹的“先祖”吧。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官网资源版权为中国民协所有,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未经许可擅自保存、传播以做他用。         技术支持  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