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最可靠的起源假说是辟邪说。古代人们认为五月是阴阳、死生相争的“恶月”,五月五日因此成为“恶月恶日”,需要开展祛邪、避恶、送瘟神、健体、强身的活动来适应特殊节气变化,端午节逐渐形成。自从春秋战国时代的著名诗人屈原投江后,端午节的节日意义渐渐向纪念屈原集中。
大会对于论文进行了认真的分类,上编64篇论文,主要是关于端午节俗问题的讨论,下编49篇,主要是关于屈原文化的讨论。这其中有若干篇是提纲,也有提交了论文没有与会,也有与会没有论文,但是上下两编的两大本论文代表了会议的主要观点。这次大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民俗研究与屈原研究的结合交流,文学、历史学、考古学和民俗学综合交流,开拓了文化研究的视野,提升了学术影响力。
作为楚文化的发祥地,湖北很多地方的端午节并不仅仅指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这天只是当地人俗称的“小端阳” ,人们更看重的则是五月十五日的“大端阳” 。
“时维端阳,岁次甲午。风调雨顺,物殷俗阜;国泰民安,鸾翔凤翥。灵秀湖北,九省通衢群贤至;大美宜昌,三峡门户诗城浮。挂艾蒿,包香粽;喝雄黄,悬菖蒲……龙舟待发,贡品为祭……” 5月30日,随着《祭屈原文》的诵读声, 2014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开幕式暨祭祀仪式拉开了序幕。
6月9日至11日,由中国民协、厦门市文联联合主办的“我们的节日——2012海峡两岸端午文化节”系列活动在厦门举办。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杨,副秘书长周燕屏,福建省文联副书记、副主席罗训涌,厦门市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张萍等领导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