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中国的老百姓崇拜什么?也许会有许多种答案,但是归根到底,中国的老百姓最崇拜的就是幸福生活,因此老百姓追崇和热衷过年,因为“年”是生活的理想化,又是理想的生活化。所谓“年味”就是幸福生活与美好理想混合在一起的味道。过年重在“过” ,传统的年是一个由腊八到正月十五的时间段里一系列幸福祥和喜气热闹的民俗文化仪式上演的过程。正月十五元宵节不仅是过年的一个句号,也是年文化中浓墨重彩的收官之笔,其本身更是一个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
3月3日下午,第六届中国春节文化高层论坛·社火文化论坛在鹤壁举行。本届论坛由中国民协、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文联主办。
“又见太行飞翠柳,又见淇水漾碧波;风到鹤城鸣筝鼓,春归黎阳舞社火。 ” 3月2日晚,大型文艺演出《黎阳欢歌》在河南省鹤壁市艺术中心歌剧院拉开了第七届中国(鹤壁)民俗文化节的帷幕。河南省副省长张广智,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杨,鹤壁市市委书记魏小东出席,市长范修芳致辞。
年味变淡,有正常的自然原因。城市人不像农村人对“年”有那么强烈的期盼,要把那么多的生活理想,在这样的节点里表达强调出来。所以很多民俗变化、不使用了,是民俗更迭中的自然现象。
农耕文明遗存的节俗与当代都市节俗韵律有着时间节点的区别。与北京等大城市的正月十五已经悄然进入大年的尾声不同,河南浚县的社火大赛和民俗文化节以及泉州的闹元宵和花灯展则把春节推向了红红火火的最后高潮。
在这台举国欢腾的大戏里,无论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式各样的庆祝活动,就传统内容和形式而言,多是围绕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来延伸和展开,既丰富多彩,又特色浓郁,厚重的年味便蕴含其中。
没有哪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能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孤掌而鸣” ,在中西文化激烈交汇的时代,文化多元和文明碰撞已成为常态。文明的碰撞不断会激起或势不两立或此消彼长或融会贯通的缤纷浪花。
马年的城市里并没有呈现出“万马奔腾”的喧嚣,反倒令人感受到一种年的祥和与宁静,一种“年味”的淡去。关于年味儿的记忆和失落更加勾起人们浓烈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