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自2017年开始辽宁大学的学子们坚持在舞台上用表演的方式诠释民间文学的魅力。
为了进一步推动大学生中民间文学活动的开展,将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相融合,创新民间文学的传承方式,2019年12月4日,“中国故事节·大学生故事会故事舞台剧专场暨辽宁大学第三届民间文学戏剧节”在辽宁大学蒲河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举行。
本次活动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由中国文联民间文艺艺术中心、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故事委员会、《民间文学》杂志社、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辽宁大学承办。此次活动邀请到了中国文联民间文艺艺术中心副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故事委员会主任、《民间文学》杂志社社长白旭旻,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刘蕾,中国大学生的故事基地特聘艺术顾问、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初春枝,沈阳市顾氏皮影传承人顾鹏飞、辽宁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团队队长陈赫等嘉宾出席。
此外,辽宁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庞艳华,辽宁大学文学院院长韩春虎,文学院副院长郭醒、副院长侯敏,文学院团委书记高开宇,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吴玉杰教授,文学院张天红副教授,民俗研究中心周福岩教授、隋丽、邵凤丽副教授以及辽宁大学文学院、广播影视学院、艺术学院的学生等亦参加了此次活动。
辽宁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庞艳华首先致辞,她高度赞扬了民间文学戏剧节这一表现形式,认为它既是课程建设的一种创新模式,也可以将辽宁大学人才培养推向一个更高的发展平台。
会上,中国文联民间文艺艺术中心副主任白旭旻宣读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故事委员会授予辽宁大学“中国大学生故事基地”称号的文件,并向辽宁大学文学院院长韩春虎交授“中国大学生故事基地”牌匾。
本次民间文学戏剧节,由学生自导自演,完美演绎了机智人物类故事《阿古顿巴》《斗阎王》《谎屁张三》,神灵鬼怪类故事《喜神与财神》《黄仙报恩》《妲己寻四尾》《汗与朋友的奇遇》,历史人物类故事《东坡轶事》《荆轲刺秦新编》,以及皮影剧《愚公移山》等10个民间故事舞台剧,节目精彩纷呈,各有千秋,赢得了观众阵阵的热烈掌声。
阿古顿巴生活在美丽的青藏高原,那里的百姓勤劳善良,却受到昏庸领主的盘剥。聪明善良的阿古顿巴和朴实的百姓一起与领主巧妙周旋,将老爷们折腾的人仰马翻,亦逗得观众乐开了怀。
以声画结合的形式,用传统艺术讲述传统故事,将愚公移山的壮举透过皮影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创新了皮影戏的艺术表现形式,并利用快口、韵词、以及传统唱段等形式保留了传统皮影的内核。皮影表演艺术家和大学生的联合创意,为耳熟能详的故事赋予了新的魅力。
不以善小而不为,不过是一次施以援手,一声招呼,一碗稀粥,就为穷书生带来了意料之外的福报。动物报恩是民间故事中常见的母题,千百年流传到今日,仍旧有教化意义。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江城子”记了一场梦,字字泣血。观众们看了一场梦,似醒非醒。精彩绝伦的舞美,认真诠释角色的演员,让我们看到了夫妻的情深,原则的执着,跨越了时间同古人相遇。
主创们巧妙的以“妲己寻尾巴”为线索,将“田螺姑娘”“白骨精”“画皮鬼”“白蛇与许仙”等故事和传说串联起来,别具新意,故事有因果,有内涵,充分展示了大学生的原创力和想象力。
纳西族的长工阿一旦,巧施妙计,智斗大小鬼,戏耍牛头马面,最后更是惩治了贪婪的阎王。讽刺幽默的情节,将幻想与现实结合,角色们不仅是活生生的鬼世界中的扮演者,更是民众心理的体现。
改编自谭振山故事集,以传统民间故事为底本,进行了剧本的再加工与艺术创作。舞台上,“足智多谋”的张三、视财如命的老丈人、唯命是从的妻子……每个人物形象都刻画得栩栩如生,情节引人入胜。
辽宁大学文学院始终大力支持民间文学戏剧节的举办和发展,并将该活动作为辽宁大学文学院的品牌活动。“大学生故事节”正是辽宁大学在新时代的一次探索一次尝试,既为故事的创新性传承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又为民间文学现代性的传播提供了鲜活的范式,更展示了民间文学在现当代的顽强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