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周礼·春宫》篇中:“辨其名物,与其用事。设其服饰。”服饰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蕴,也是识别民族特点的直观重要标志。民族服饰研究是民族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文化的体现,更是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信仰等诸多因素融合的产物,它比文学、音乐、舞蹈、宗教更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在中华民族浩如烟海的文明史上,作为与寻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民族服饰,带给人们的,除了印证古老华夏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更在视觉上带给我们唯美的享受。从原始人的兽衣到现代人穿着的羽绒服及速干衣裳,服饰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变化巨大,从单一的蔽体保暖到如今的寻求审美和情趣,服饰的作用亦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唯一不变的,是人们对美的追求和享受。
土族、朝鲜族民族服饰,由于地理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两大因素,有着“一里不同天,一山不同服”的服饰差异。《土族卷》《朝鲜族卷》利用第一手调查资料,记录了现阶段土族、朝鲜族民间服饰文化的真实状况,运用文字、照片、口述、摄像的方式分别从土族、朝鲜族服饰的历史沿革、种类与产地分布、作品赏析、制作工具及工艺流程、保护传承与发展五个方面呈现了这两个民族的服饰制作技艺流程、代表性服饰作品及相关的民俗事象,突出民族性、本真性、代表性、多样性、地域性、珍贵性、活态性等特点。以民族文化为切入点,鼎力挖掘、整理、抢救民间遗存和服饰文化资源,并从自然环境、地域特征、人文历史、民间信仰、穿戴习俗、色彩寓意、审美观念及民族心理,再到民间作坊、材质、制作方法、款式结构、图案纹样、民间技艺及技师档案等,全方面折射出民族服饰之灵魂,展现了土族、朝鲜族服饰文化的传承脉络。
《土族卷》《朝鲜族卷》将土族、朝鲜族服饰以地域、支系进行分类,分为日常服饰、民俗服饰、节庆服饰、劳作服饰、宗教服饰等;其结构分为头饰、耳饰、项饰、上衣下裳分属及上衣下裳连属、腰饰、足饰等。文化内涵包含了人生礼仪、婚丧嫁娶,年龄、时令及功能特征、宗教信仰、文艺表演、体育竞技等相应的服饰样式以及工艺特点。就目前所出版的相关书籍和图文并茂的画册来看不仅全面并且有它的独到之处。
从《土族卷》《朝鲜族卷》可见,土族、朝鲜族传统服饰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只需投以一瞥,就会留下难忘的印象,甚至打上深深的烙印,在同一地区,同一时间,竟然可以出现这样丰富多彩,风格款式迥然各异的服饰。土族、朝鲜族的服饰之美,美在服装的款式、结构,美在鲜明艳丽又搭配恰当的色彩上,匠心独具的工艺上。土族、朝鲜族传统盛装,款式丰富,色彩艳丽堪称一绝。制作精细,花工浩繁,精美与贵重,服饰色彩和图案寓意深刻,是土族、朝鲜族传统工艺服饰精华之所在,是他们精神文明的含义,物质文明的结晶。一套盛装往往需1-2年。土族“盘绣”的太阳花,女子“拉金锁”、男子“鹰嘴啄食”的毡帽,闻名于世的“扭达”,以及绣花鞋、绣花靴都需要人们一针一线缝制。那喜鹊登梅,双凤朝阳为题材的图案中所包含的,尤其土族的盘线绣,两针两线的技巧,达到随心所欲,变化无穷的境界。有的图案与特殊部位相得益彰。男子盛装的大包带缀满红花,绿叶,蝴蝶,生命不断头的花纹,反映了从事农业生产的民族对大自然的热爱。朝鲜族的“相帽”,工艺精湛的七彩花袖衣及韵味十足的绣花裙,五彩缤纷,灿若云霞。针法技艺多种多样。土族、朝鲜族服饰不仅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土族、朝鲜族人民在纺织、印染、刺绣、皮革鞣制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她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用灵巧的双手将这些技艺广泛地应用于服饰制作上,在服装上织绣出各种生动优美、寓意深刻的纹样图案,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些无一不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民族审美心理的物化,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土族、朝鲜族民族文化的成熟和极致。
在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进程中,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尤其土族、朝鲜族服饰也不例外。面临如此之快的冲击,怎样保持和利用土族、朝鲜族民族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资源,既是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又是一个紧迫、现实、严峻的问题。随着现代化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一问题是每一个民族研究工作者无法推辞和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探寻和挖掘土族、朝鲜族传统民族服饰文化内涵,研究弘扬民族服饰文化成为了《中国服饰文化集成》“土族卷”“朝鲜族卷”的核心,它第一次以这种形式全方位向外界展示土族、朝鲜族服饰的独特魅力。书籍中大量的图片展现内涵的无字文化其所负载的大量历史文化信息,等待人们去透彻的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