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鲁生:创建粤港澳大湾区创意设计联盟

   刊发时间:2019-06-13  

编者按:

6月10日—13日,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澳门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第十一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论坛”在澳门举办。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屹,澳门基金会主席吴志良,香港艺术发展局主席王英伟以及百余位两岸四地文化艺术领域的知名人士和专家学者,中央驻香港联络办、驻澳门联络办、香港艺术发展局、澳门基金会、中国文联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出席本次活动。

 

本届论坛,邀请蒙曼、何冀平、吕志鹏、杨渡、陆奥雷、周晓晗、龚刚、周蕙心、李晨、袁绍珊、潘鲁生等来自大陆与港澳台地区文化艺术领域的11位专家学者作主题发言。中国文联副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受邀参加论坛活动,并发表《创建粤港澳大湾区创意设计联盟》主题演讲。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当前,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以设计创新引领区域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改革,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社会生活品质,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重要选择。主要谈文化资源共有、产业资源共享、设计资料共融三方面内容:

 

一、文化资源共有。文化是区域创新发展的源头,粤港澳大湾区同根同源,血脉相连,中华传统文化是纽带与桥梁。大湾区自古以来同属百越之地,社会文化根植于岭南文化,在社会习俗、宗教、语言、信仰等方面有共同的话语体系。文化认同是区域合作的基本动力,大湾区建设中,应以岭南文化为代表的优秀中华文化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铸牢中华文化共同体意识,增强港澳地区人民的民族归属感和爱国意识,推动区域协同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自古以来,历代先贤以超前的文化自觉塑造了岭南地区开拓进取、开放包容、创新引领的文化风貌,粤港澳大湾区应以岭南文化为纽带,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继承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又吸收了世界先进文明,是中国主动全球化战略的重要平台。应坚定文化自信,开发侨乡文化资源,借力“一带一路”的发展优势,大力提升大湾区国际文化形象,从世界文明与文化多元共存的视角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在“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中起到的交流平台与文化辐射的重要作用。

 

二、产业资源共享。产业是区域创新发展的基础,粤港澳三地需求互补,产业资源优势突出。从国内看,粤港澳大湾区制度优势突出、产业体系完备、经济活力强、对外开放程度高;与世界三大湾区对比,粤港澳大湾区呈现发展空间大、经济密度小、发展速度快的特征。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发展空间布局合理,城市间产业需求互补,整体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由工业经济迈进服务经济阶段。近年来,大湾区常驻人口逐渐上涨,人力资源充沛,区域内高等院校数量超多180所,科研院所众多,科技创新与设计创意人才聚集,创业资源丰富。当前,应进一步推动资源共享,壮大发展合力:经济层面,打造大湾区“经济共同体”,促进区域内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分工。社会层面,促进各市在社会、教育、文化、卫生、公共服务等方面逐步融为一体,使湾区内全体居民共享发展成果。对外层面,以港澳带动内地九市进一步在经济、社会等方面与港澳接轨、与世界接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三、设计资源共融。创意设计是引领区域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创意设计产业发展桥头堡。创意经济时代,作为国际产业分工和价值链的高端,创意设计产业日益成为区域国际化竞争力发展的一个重要经济引擎。粤港澳大湾区在设计产业方面优势突出,珠三角地区制造业实力雄厚、创新创业环境优良、设计服务市场广阔,香港设计服务专业化程度高、国际化水平和全球辐射力强,澳门服务业发达、开放程度高、设计市场需求潜力大。新时代,应着力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创意设计联盟,将港澳地区国际化、专业化设计创新资源与珠三角地区供应链、产业链相融合,形成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合力,构建文化多元融合、产业优势互补、社会开放创新的设计产业生态体系,汇聚全球设计创意资源,打造全球最具活力的设计创新高地,引领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辐射周边国家和地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

 

具体而言,应以创意设计促进传统文化资源创新转化。传统文化蕴含的道德追求、精神信仰、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知识体系等,是民族文化的血脉。通过创意设计承载中国文化精神,经贸易流通,扩大中华文化核心价值在全球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创意设计与传统手艺相融合,推动传统工艺振兴,复兴中华造物文脉和生活美学精神,塑造中国设计原创、设计风格与设计品牌;以民生设计助力大湾区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设计产业有助于优化城乡资源配置、促进城乡双向交流互动,应主动服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服务农村、农民和农业;以工业设计推动大湾区制造业升级。设计驱动是制造业企业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应以工业设计促进创意要素向传统制造业衍生渗透,提高传统产品附加值,延伸传统制造业价值链,进而促进粤港澳制造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服务设计提升大湾区生活品质。大湾区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在服务领域植入设计创新,可以丰富服务业产业属性,促进服务业内涵式发展。以服务设计提升文化旅游业发展内涵,可以深入挖掘文化旅游产业和产品的“美学内涵”和“深度体验”,深刻体现产业文化厚度、美学内涵、创意风尚与地方特色;以设计与新技术融合,催生新兴产业业态。当前,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智能化、可再生能源等新技术的融合,彻底改变人类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生产方式,为设计产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诸如:设计与信息技术融合催生数字内容产业、设计与新能源技术融合催生生态设计产业、设计与智能技术融合催生智能设计产业、设计与生物技术融合催生健康设计产业、设计与海洋技术融合催生海洋设计产业;以设计创新为中心开展城市品牌建设。创意设计介入城市工业遗产改造,对于延续城市文脉,提升城市文化品格,塑造城市特色也具有特殊意义。设计产业能够创造消费需求,培育新的消费群体,促进消费结构的升级。城市的传统文化在设计产业的推动下可以成为独特的城市品牌形象向外推广;推动粤港澳设计教育协同发展。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设计产业是吸纳大学生群体创业和就业最多的行业之一。应推动设计教育专产对接、产教融合,实现学科链、专业链与产业链协同发展,面向当前现实需求和设计发展趋势,培养文化传承、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策略研究四大类设计人才。构建粤港澳大湾区设计教育高校联盟,推动三地设计教育、人才与技术的深度合作与协同发展,打造设计教育高地、设计人才高地、设计创新高地,共同为国家和粤港澳地区创新驱动发展贡献力量。

 

立足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和区域资源,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创意设计联盟,大湾区设计教育高校联盟,有利于推动设计创新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引领粤港澳产业升级转型,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创意设计引领区域创新发展,努力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和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