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开军(贵州龙里,苗族):我作为广大农民画创作群体中的普通一员,此时此刻,我跟所有参展作者一样,心潮澎湃,激动不已。十分感谢中国文联、中国民协、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为我们组织了这次活动,感谢中国美术馆为我们提供了最高层次的艺术展示空间,搭建起这样大规模的交流平台。
回忆过往,农民画从新中国建立之后开始出现,在六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这是第二次大规模地登上我国最高艺术殿堂。可以说,这是党中央充分重视民间文化、民族艺术所结出的硕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在中国文联十代会上的讲话,犹如一股股春风吹醒了老百姓对民间文化的自觉与自信。我们农民画作者一手拿锄头、一手拿画笔,用我们朴实的作品、高昂的精神,描绘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梦想,发自内心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代主旋律。这次展览,为农民画创作群体表达心中的“中国精神·中国梦”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大家都以非常高的热情投入到创作中来。不仅如此,今天到场的农民画家,大多都是自费,从全国各地赶来参加这个盛会。因为我们大家都一样,都是真心地热爱这门艺术,都想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蒸蒸日上的美好生活与日益昌盛的强大国家的热爱之情,为十九大的胜利召开献上一份发自真心的礼物!
郭梅花(山西太原): 农民画生于民间,长于民间,美于民间。创作者们大都没有专业背景,没有多高的文凭,只是用心、用情、甪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涂画岀对家园的赞美,描绘岀对生活的期盼,更坚守着对土地的敬畏。农民画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美育作用。不仅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更是美术百花园中一枝艳丽山花。
这本次参展作者来自全国二十五个省份,他们的创作手法形式多样,有水粉画、油画、国画、漆画、版画、剪纸画还有唐卡等。他们描绘出美丽的北疆风光,还有富饶的南国景象,那一笔笔都是对家乡最真的情感流露、那一幅幅生活写真都是最美的心灵表达。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民间生活的广博,也体现出民间艺术的智慧。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习俗,孕育岀异彩纷呈的民风民情。那蓝蓝的天,那清清的河,那静静的夜,那暖暖的坑,还有那美美的姑娘……那么干净,那么纯真,让人念念不忘。
看展的时间过得好快,不知不觉已是中午时分。我仍依依不舍。“下午还得再来一回”,我从太原来到了北京参加这次活动,是学习,更是交流,开阔了眼界,增加了自信。我明白眼前的作品,是心与心的感应,是情与情的吸引。饭后,我又一次匆匆回到美术馆,又一次细细地品味着这些佳作,再一次被大美的民间绘画所感动着、激励着……不由地惊叹同行们的创造力,对美的感悟以及对美的表达。两百幅作品,两百个心声,两百个祝福,每幅作品都有它的独特绝妙之处。直到参观的人员越来越少,已是美术馆的下班时间,我才仿若从梦中醒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也是在此地第一次参加全国农民画展。那时,农民艺术家大多是用水粉来表达自己对农村生活的感受。我思索着,农民画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美丽乡村的建设,终会引起人民大众的喜爱和关注。农民画还是要画农民的,农民画的春天已悄然而至,农民画的创作终会破茧而出、羽化成蝶。
杨杏芬(浙江象山):当我走进中国美术馆展厅,看到200幅来自全国不同地域、多个民族、多个画种的作品,充分体现了深入生活、扎根民间的创作导向,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满满的社会正能量。当我站在自己的作品《船模制作》面前时,感到非常激动。有人问我,你要与这作品合影吗?我自豪地说,对,这就是我的作品,真的感到十分荣幸!
象山位于浙东沿海,三面环海,沿海分布着600多个星罗棋布的岛礁。正是这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优越的地理地貌,我们的祖先早在6000多年前就在这里从事着渔猎生活。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创造出独具一格、渊源厚重的海洋渔文化。据记载,象山船模肇始于清康熙年间,它是集历史性、观赏性、收藏性于一体的民间手工艺,是象山渔民世代靠海为生、以渔为业、视船为命的渔区生活的真实写照。象山船模于2012年被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用手中的画笔,形象地记录与呈现家乡手作工艺的制作流程和淳朴渔民的智慧结晶,是我多年来的夙愿。今天,在中国美术馆美梦成真。
在我的记忆中,象山县民间艺术家高妙兰(已故)在1956年把自己的一件作品寄往北京献给毛主席,后中央办公厅把她的作品转赠给国家博物馆。在给她来信中亲切地称她为“农民画家”。所以,象山人提起农民画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高妙兰老人。也正是有了这个儿时的记忆,让我迈进了农民画的大门,想去更多地了解农民画。近几年来,通过象山县文化馆老师的理论讲解、悉心指导,还有自身不断地实践摸索,在画艺上有了可喜的进步。今天我的作品能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是我人生中的一大喜事。所以特地从家乡赶来观展,亲历这一激动人心的一幕。也希望自己能够在更高的平台上,开阔眼界,切磋技艺,今后能更深入地去感悟和表现象山渔文化的独特魅力,奉献出更好的作品为“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