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一块玉料,追求出新的设计是一段不断折磨自己的过程,有时候我的情绪会很不稳定,像只刺猬,活儿做不好要砸东西,一脚把凳子踢飞的事儿我也干过。活儿做好了也会拍桌子叫好,凌晨三四点都会兴奋地给朋友打电话,一定要把莫大的喜悦宣泄出来。这个过程里,有压抑,有释放,跌宕起伏。
在这些时候,我几乎是个彻底被感性控制的人,但是我觉得在艺术创作中重视自己的感性很重要。
有一年的大年初一,我去到一个古庙里,庙里很冷清,我兜着寒风从大门走进正殿,抬头一看,一个两三米高的金刚,周身已经斑驳褪色,但整体看去仍然有一种莫名的震慑力,这种震慑力直击我内心,顿时我就想哭,想大哭。因为我觉得古人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我尚且不及万分之一,那一瞬间我很绝望。
但无论是绝望还是欢喜,这种随兴而来的情绪体验十分重要,经过反思和沉淀,往往就会成为倾注在作品中的张力,或者叫感染力。
为了获得丰富的情绪体验,我也常常出去采风。一来,在完成一件作品后,脑细胞在艰苦的构思中大量阵亡,就觉得脑袋很空,需要去外界找寻一些新鲜的东西补充进去。二来,采风过程中未知的惊喜往往能带给我更多的思维冲击。
我觉得,作为玉雕人,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更新思维模式才是塑造自己艺术灵魂最关键的所在。当然,这需要向许多其他的艺术形式和文化精华汲取营养,比如戏曲、壁画、古典文学和历史,甚至平实的生活也可以是灵感的来源,无论是与旧友喝茶聊天,还是结识其他行业里的精英人物,都可能产生思想的激荡。
我曾经说过一句话:敢雕板砖才是大师。结果在业界引发了不小的争论。其实大多数人误解了我这句话,我的意思不是让大家都去雕板砖,我只不过想表达,一个玉雕人敢不敢脱离材料、抛开玉石本身的价值,看看你的艺术价值到底有多少,尤其是创意价值、思想价值有多少?有多少人的艺术性超越了材质的价值?这很难,但我乐于为之。
(崔磊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海派玉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