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专家热议古村落保护与发展

   刊发时间:2015-08-18  

珍惜乡愁,留住乡愁

阮仪三

乡愁不仅是个人的情思,还包括对国家、对民族的遭遇,在懊悔中寻觅丝丝残存的回甘余味;不仅仅是视觉的,更是潜移默化的身体感知和文脉传承;不仅仅是根植于某个场所的,更是一个时间概念,是对逝者如斯的那些记忆的叠加和再现。

珍惜乡愁,不是廉价的矫情,不是固守陈规,更不是企图重现哪个过去时代的家园。乡愁不是专给外人观看的肤浅的风景,不是现代喧嚣的旅游产地,不是生造臆想的、仿古做作的粗俗街市、旧屋、亭台楼阁。生搬硬造的假古董无法激发人们的共鸣,没有对历史、对先民生活的尊重,也就构不成乡愁。

珍惜乡愁,是对生活积累的思考,是珍惜家园本身所包含的历史意义和过程,是为了在回顾历史中寻找没有被抓紧实现的机遇。

要留住乡愁,首先要将家园尽可能的保护好,对那些历史文化名城、古镇、古村、古民居、古桥、古树的保护,不仅是为了发展旅游,为了经济利益,更是为了留存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和生活哲学。只有能让人“身心两安”的地方才能称作是“家” ,按照科学的理念和正确的方法去保护,不要再做破坏性的保护或保护性的破坏。发扬其中饱含的传统中国城镇的优良文化,在这新一轮的发展浪潮中安放好我们的城镇,安放好我们的家园!

 

闽北古村落的资源定位

刘晓峰

村落是农耕文明的结晶体,是人类文明在大地上留下的最古老的刻痕。然而面对滚滚而来的城市化浪潮,近20几年来中国出现了急剧的、大规模的古村落凋敝、消亡现象。闽北古村落的保护问题,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展开的。综合对闽北古村落的实地考察,我把这些古村落的资源归结为三点:

第一,建筑资源。我们考察的闽北农村的古村落,很多都保存有非常古老的村落建筑。这些村落建筑类型繁多,有祠堂、庙宇、学院、民居、驿站等,还有为自卫而建的大规模的土堡。从建筑风格看,散在闽北山水之间的闽北农村的古村落建筑风格多样。不仅可以看到来自南北中国的建筑风格的影响,而且还可以看到部分中亚与东南亚的建筑因素。从保存情况看,闽北农村的古村落的建筑保存是比较好的,成规模的。今天得以保存下来不仅有很多单体建筑,而且有相当部分古村落建筑是以群落方式保存下来的。可以说,这里是研究村落建筑的宝库。

第二,自然资源。闽北在整个福建经济格局中是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不仅植被保护得比较好,有许多村落还有古树,很多地方的水资源也都基本上没有污染,清流潺潺,河清见底。

第三,很多古村落历史悠久,拥有自己的村落传说,家族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尚未开发的旅游文化资源。

 

省保、国保,不如村民自保

赵 琛

在调查中发现,当前古村落保护中更多的保护是来自政策和企业资本,偏偏是居住在村里的人不能保护自己的家园,反而为了追求现代的生活方式,自己也成了破坏古村落的一员。可见,要保护古村落,就要想办法使这些人愿意继续生活在古村落、建设古村落。

古村落保护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文化延续出现了断裂。因此要教育人,延续中华文化的传承。今天把村落清空卖给房地产公司,时间短见效快。开发村落旅游经济,搞经济旅游,见效也快。只是这之后呢?古村落文化结构面临改变,古村落文化濒临灭绝、古村落的灵魂彻底消失……当这些都没有了,还保存着这些空洞的建筑有什么意义?在古村落保护中我们要保护的是人,有人就有一切。村落没有了不可怕,有村落里的人在,就会有思想在,就会传承下去。房子塌了可以重建,否则即使盖了再多的房子也会被毁掉。所以为了子孙后代,我们要担负起延续文化衔接的责任,这将是一个漫长而又艰巨的任务。

现实告诉我们光有政策和有限的资金是不够的,保护古村落要以教育为本,未来需要几代人甚至是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当他们有了正确的世界观,就会自觉地改变村落的自然环境、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自觉地传承文化,留存古风,就会自觉地建设自己的家。

 

乡村精神现实和文化人责任

刘  华

古村落作为乡村社会的生活空间,存储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一座座古村落所包含的环境文化、祠堂文化、屋宇文化、家居文化、民俗文化等,可以反观一个地域乃至我们民族的文化风度、精神气质和心灵历史。面对保护之下那些没有生气的“死”村、空心村,那些大红灯笼高挂、弥漫商业气息的景点,那些被随意包装打造而成的园林式休闲场馆,我曾在过去的相关会议上提出:保护古村落,理应充分尊重一些传统的民间观念,尤其要珍惜日渐淡薄的宗族观念,正视讳莫如深的风水观念,宽容丰富驳杂的民间神灵崇拜。

我真切地感受到文化人在珍视遗产、承接传统方面必须担当的责任。比如,要尽快对活着的民俗事相作出解读。包括民间观念在内的传统村落文化,正在迅速消亡或被改造得面目全非,其速度和力度都是难以想象的。只有少数地区和一些古村落,尚替我们留存着乡村社会的遗迹。我们应尽快对此作出解读,帮助全社会准确认识它的精神蕴涵和文化意义,并寻找到真正能活态保护的办法。再如,研究者应甘愿先作个忠实的记录者,其学术研究应建筑在全面、深入且细致的田野调查基础上,有大量采撷于乡土的第一手材料作为学术支撑,更可贵的是,虽心在田野,却胸怀开阔、视野开阔,这样的研究才令人信服。

 

传统村落中的公共空间保护

刘  托

在传统村落中,村头、水口、祠堂、庙宇、戏台、池塘、井台等,既是准文物建筑,同时也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空间,如何保护好这些无形的文化空间,较之保护物质的建筑遗存更为重要,特别是对物质的遗存还在,但活态的气象已踪迹难寻的对象。

文化空间大多也是村落中的公共空间,儿时是小伙伴们的游乐场,年老后是休闲聊天的茶亭,它们是传统礼俗的露天课堂,也是信息集散的中心,在村落文化的生成、乡规民约的维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村落的魂。

村落文化空间虽然重要,但也非常脆弱,比有形的建筑遗存更容易被忽视而遭损毁甚至消失,特别是随着社会转型与城镇化进程的提速,支撑村落存续的物质与文化生态加速改变与失衡,乡村的文化空间可谓魂飞魄散,记忆中的公共空间只是空有其壳,当赖以构成的有形建筑不具有文物价值时,便加速消亡。

对文化空间的保护,应建立在对空间整体价值的认知基础上。现在我们更多的关注一般集中在有形的建筑本体上,只关注它们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以及相关环境的景观价值、旅游价值、经济价值,而不太重视文化空间之于村落主体村民的精神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从而导致村落空间应有的功能被掩盖或消解。

 

弘扬传统聚落生态园林景观

骆中钊

城镇乡村公园是在弘扬传统聚落生态园林景观营造理念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生态学的理念,依托乡村的优美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集山、水、田、宅于一体,开发创意性生态农业文化,把乡村的一草一木、山水树石都进行文化性的创作,使其实现乡村的产业景观化,吸引广大的城市居民和游客,提高农民的自身价值,为繁荣新农村、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起来的一项公园新形态,以适应美丽中国建设和广大群众的需要。

城镇乡村公园是以自然乡村和农民的生活、生产为载体,它涵盖着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生态化的田园风光、园林化的乡村气息和市场化的创意文化等景观,并融合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和乡村产业文化等于一体的新型公园形态。

城镇乡村公园是中华自然情怀、传统乡村园林、山水园林理念和现代乡村旅游的综合发展新模式,体现出乡村所具有的休闲、养生、养老、度假、游憩、学习等特色;它既不同于一般概念的城市公园和郊野公园,又区别于一般的农家乐、乡村游览点、农村民俗观赏园、乡村风景公园、乡村森林公园及以农耕为主的农业公园和现代农业观光园等,它是中国乡村休闲和农业观光园、农业公园的升级版,是乡村旅游的高端形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