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版年画路在何方

   刊发时间:2015-07-10  

日前,由中国民协主办的中国木版年画创新与发展研讨会在河南开封举行。围绕中国木版年画的保护与发展,专家们从社会学、文化学、民俗学、经济学的角度阐释了木版年画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并就新形势下中国木版年画的发展之路、传承保护与资源转型,以及产业开发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专家们一致认为,新形势下年画的创新发展,必须要与时代发展同步 。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年画艺术因生态文化环境的变化而发生了改变,原有的文化内涵在变更中由单一性的年节艺术向多元化的‘生命式样’转换。” 木版年画有其作为文化遗产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是不允许在商业化、市场化的过程中肆意改变的,否则就会丧失了其文化和历史价值;但另一方面,今天传统文化面临着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相协调的问题,面临着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的问题。如果简单地拒绝市场化、商品化,非遗很可能会失去其现实的生命力。中国民协副主席、河南省文联副主席夏挽群认为:“木版年画在农耕时期的民俗基础已经消亡,人们已经不再张贴年画,木版年画已经从实用的年画变为收藏的年画。同时,现代人的审美倾向也在发生变化,如果木版年画不能应世而变,不能适应当今时代和市场需求,就会逐渐萎缩、弱化甚至消亡,最后变成博物馆里的标本。”重庆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戚序认为,今天,我们在强调民族性、地域性,并使年画艺术更具有世界性的同时,必须思考如何对年画形式体系和风格体系进行变革,而使艺术品具有时代性。传统的木版年画若想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生存,就必须随着时代的脚步一同前进,以适应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在谈及年画创新应遵循的原则时,夏挽群认为,新年画内容的创新要确保在传统年画固有艺术风范、人文内涵、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做自然延伸,更重要的是外在形式上的创新,内容还应该是传统的,所谓“新瓶装旧酒”。

专家们普遍认为,与木版年画渐淡的民俗基础相比,年画的非遗价值和收藏投资价值正在日益凸显。在收藏品交易市场上,有关年画的藏品大多数是上世纪50年代以后的年画印刷缩样。“文革”前的年画缩样每册30元至50元,其后的仅在20元以下。而民国时期的老木版年画一张就在100元以上,清代的每张可在300元至1500元之间,至于更早的老年画,价格更是不可估量。河南省群众艺术馆研究员倪宝诚认为,传统年画虽然已经失去了其历史的文化功能,但其审美特质和艺术稀有性以及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价值将在高科技时代愈显珍贵,未来它必将会成为高档、时尚的观赏品和艺术收藏品。

年画的产业化和发展要靠懂行的人。90年代,年画市场得到了恢复,一些年画产地的生意开始红火起来。尤其是2006年朱仙镇木版年画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一些老年画作坊得以恢复。然而,由于能掌握核心刻印技术的民间艺人大多年事已高,且后继乏人,给这项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力。以朱仙镇的天成老店为例,在这个年画世家,依靠祖传技艺谋生者为数不多且年龄偏大,家庭经济收入也偏低。戚序认为,由于民间艺人对年画的文化价值缺乏清醒的认识,导致他们对传承也缺乏主观能动性,这从时下各地木版年画缺乏创新的造型范式中就能得见。因此,要想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首先应该考虑如何提升传承人的社会地位。陈名杰表示,在非遗的发展中还要把培养文化经纪人放在首位,从产业化角度来说,文化经纪人的短缺很可能比传承人的濒危更加紧迫。倪宝诚说:“原来的年画是一块钱、两块钱一张,现在是几十块钱一张,这使一些艺人的生活水平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并不代表我们的产业化就成功了。年画产业现在需要一批懂行的人,需要有一批研究人员、业务人员、设计人员、营销人员等精英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