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开展田野工作为中国剪纸建档立名

   刊发时间:2015-06-19  

《中国民间剪纸集成》是中国民协组织实施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首批全国性专项之一,由冯骥才担任主编,目前已经出版3个分卷,另有20多个分卷正在普查和编撰中。在《中国民间剪纸集成》编纂工作培训会议上,中国民协副主席、中国剪纸研究中心主任乔晓光对《中国民间剪纸集成》编纂工作做了题为《深入开展田野工作,为中国剪纸建档立名》的总结报告,本版对报告的内容摘要刊登。

 

——编 者

 

《中国民间剪纸集成》自2003年启动以来,已编纂出版了《蔚县卷》 、《豫西卷》 、 《医巫闾山卷》三个卷本,正在审定待出版的卷本有《林格尔卷》 、《陕北卷》 、 《湖湘卷》等,还有不同省份的二十多个卷本在普查和编纂中。 《中国民间剪纸集成》工作已进入国内大范围的普查、发掘、整理与编纂阶段,这意味着“集成”工作全面爬坡登顶时期的开始,也将推动“集成”田野与编纂工作的不断成熟。

 

首届《中国民间剪纸集成》编纂工作的培训,我们听到来自不同省份基层工作者的声音,反映了编纂工作中遇到的诸多问题。现将这些问题与针对性建议综述总结如下。

 

第一,区域性活态文化传统的细致调查是编纂工作的基础。

 

民间剪纸活态文化传统的调查不够细致、深入、完整,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常常是有了剪纸图样,却讲不清楚背后的文化内涵;有了传承人,却讲不出他们对区域性剪纸习俗文化的作用和贡献。究其原因是基础田野的方法和调查完整性有所欠缺。我们正在编纂的《中国民间剪纸田野调查手册》目的就在于加强这方面工作的规范性。田野作业应当从生活进入剪纸,再进入到代表性传承人的生活和作品,并从中发掘出活态的文化内涵。有些地区在田野调查时,生活中的文化只是作为一个简单的注脚而没有给与完整深入调查。因此,把剪纸还原到具体的村社(村寨)生活形态中去理解、认识,才可能真正进入、解释剪纸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

 

第二, 《中国民间剪纸集成》卷本的编纂体例与编纂原则。

 

深入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传承地进行剪纸传统普查是目前剪纸集成编纂的首要任务。同时,每卷《中国民间剪纸集成》要编纂出与其文化传统相匹配的文本,为已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剪纸建立田野档案。根据目前已出版的三个卷本及各省专家的讨论意见,现有的编纂体例具有实用性与合理性,后续的编纂工作应继续遵照这一体例原则进行。

 

剪纸集成编纂的写作原则要以第一手田野调查资料为主体,引用文献材料应有严谨的文化相关性以及相匹配的文化针对性。每卷本要在田野资料客观真实的基础上凸显出区域文化丰富的特点和民俗文化的活态现状,凸显民俗观念和民众理解,避免主观臆测及过度阐释。

 

第三,关于传承人的认定及其作品的选择与判断。

 

传承人的认定其首要标准是民俗文化价值,应该看其剪纸传承在民俗文化传统中的代表性和贡献。一个村庄里的代表传承人,应当熟悉该区域民俗生活需求的剪纸类型和代表纹饰,掌握传统民俗剪纸纹样比较全面,对纹样的民俗文化内涵了解比较丰富全面。因此,选择代表传承人的代表作品,应当以传承人所生活区域的民俗生活作为参照标准,传承人的代表剪纸作品首先是因其民俗文化的价值才具有代表性,其次是在其手工技艺方面所达到的水平与贡献。在剪纸集成编纂的过程中,对于民间剪纸传承人代表作品的选择一般不选用为展览使用的创作类剪纸。

 

第四,剪纸集成要编纂出不同区域民俗与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中国60 %的区域内有三十多个民族具有与剪纸相关的习俗传统。目前的剪纸集成编纂工作中已开始涉及少数民族卷本,同时,汉民族地区的卷本也随着编纂数量的增加呈现出文化的差异性。剪纸集成编纂工作的文化特色能否突出取决于对具体民族、具体区域田野调查的深入与完整程度。如何突出不同区域卷本的文化特色,是下一步编纂工作遇到的一个难点和重点。目前“集成”工作统一的编纂体例只是工作的基本规范。

 

第五、剪纸集成编纂工作的紧迫性与抢救工作的基本原则。

 

剪纸集成编纂工作的紧迫性是十分重要的。泛泛的田野普查不可能发掘出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我们应当围绕代表传承人和民俗文化相对完整的区域进行深入细致的田野个案调查,以田野普查为基础,以个案调查为重点,这是抢救工作的基本原则。

 

中国民间剪纸集成是一个比较庞大复杂的田野调查与文化多样性的搜集整理工作,因此,所有参与编纂工作的工作人员,要统一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总体原则指导下,以高度的民间文化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扎实认真地做好田野调查与编纂工作,为多民族的中国剪纸建立无愧于时代的文明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