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的,也是当代的

   刊发时间:2015-06-19   赵书

民族民间文艺抢救工程已进行十年,成果甚丰,为日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基础既包括认识层面的,也包括物质上的资料积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己公布了三批保护名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公布为标志,我国的“非遗”保护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民族民间文艺抢救工程也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人类历史有多长,民族民间文艺的历史就会有多长。民族民间文艺是充满活力的文化现象,如果我们抢救不及时,就会造成永久的遗憾。因此,当务之急是抢救!抢救!北京市东城区的东四街道,在城市改造中,许多老居民将搬出老城区。街道文联审时度势地提出“人可以搬走,记忆要留下” 。于是开展了深入到户的地方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工作。短短半年时间,收到的资料己超过百件,现正编辑《日下传闻录·东城卷·东四篇》 。在这次民间故事的采集工作中,涌现了一批民间文艺积极分子,形成了街道自己的民族民间文艺队伍。年近古稀的居民郑毅一个人就写出了38个故事,受到群众的赞扬。一个街道能采集到这样多的故事,说明收集口头文学的工作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抢救出来的文化遗产要保护,最好的方法是让这些遗产发挥作用,在文化建设中得到应用。如北京顺义区张镇的“灶王爷传说” ,在当地流传非常广泛,此次被列为市级“非遗”保护名录后,受到群众广泛宣传。当地农民自编自演了《灶王爷的传说》 ,轰动一时。

如何发挥文化遗产在我们当代生活中的作用是我们今后的重点工作之一。

赵书(中国民协顾问、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