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研究,助力民间文学中国话语体系建设

   刊发时间:2025-03-07   作者:邱运华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由中国文联牵头、中国民协组织实施的“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被列为“重点项目”。目前,《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已正式出版90卷,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也成为当下民间文艺研究新的理论资源和学术资源。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邱运华提交了推动立项研究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的提案,倡议加强对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以下简称大系出版工程)的学术研究。中国艺术报记者就此对邱运华进行了专访。

 

中国艺术报:您今年的提案聚焦大系出版工程,倡议对其加强学术研究。您是基于怎样的考虑提出这一提案?

 

邱运华:我今年提交的提案,是建议推动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的立项研究,我认为,这对于建构民间文学中国话语体系具有重大意义,对于全面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同样具有深远影响。

 

在国家文化传承发展顶层设计中,大系出版工程已被《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列为“重点项目”,在2021年又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列为“重点项目”,显示了国家层面对于以实施大系出版工程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视。截至今年2月,大系出版工程已累计签订卷本委托协议583卷,正式出版90卷,另有51卷正在出版社的编校之中。这些出版成果,彰显了中国民间文学资源的丰富性和广博性,也体现了民间文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早在1984年,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就被列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09年和2016年,“中国节日志”“中国史诗百部工程”和《中国民间工艺集成》先后被列为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显示了国家社科基金对重大文化工程的重视和支持。因此,我建议推动“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学术研究”立项,助力大系出版工程的学术研究。

 

中国艺术报:在您看来,大系出版工程有着怎样的研究价值?

 

邱运华:大系出版工程是中国民间文学收集、整理、研究、编纂、出版等领域的重大事件。这一工程已汇集全国12000多位民间文学专家学者和相关工作人员,覆盖全国各省市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港澳台地区,启动了约600卷的编纂工作,涉及民间故事、民间传说、神话、史诗、民间长诗、小戏、歌谣、说唱、谚语、谜语、俗语和民间文学理论等十二个门类。可以说,大系出版工程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门类最全、内容最丰富的民间文学集成工程。对于这样一个重大工程,我们自然不能忽视其所产出的学术资源及研究价值。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大系出版工程强调全面调查和系统整理,充分吸收当代民间文学研究的新成果、新理念,提出了中国民间文学收集整理研究编辑的科学性、广泛性、地域性、代表性的“四性”学术原则,这是中国民间文学界根植自己的土壤提出的重要观点,值得系统研究,广泛推广。

 

中国艺术报:在您看来,当前倡议加强大系出版工程的学术研究,有着怎样的有利条件?

 

邱运华:我之所以建议重视大系出版工程的学术研究,正是因为已有了相当成熟的条件。

 

目前,《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已具有足够的体量。如前所说,全国各地、各民间文学门类已累计出版90卷本,还有51卷正在编校之中,即将面世。未来每年也都会批量出版。同时,大系出版工程基础资料数据库已完成了1至3期数据的采集,收录了简繁体印刷本、影印本、手抄本等资料16290册、369.4万页,数字化总量达16.435亿字。数据库应用平台已完成域名注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等基础建设,为学术研究与公众共享奠定了基础。

 

同时,大系出版工程注重社会推广,已开展50余场相关活动,以民间文学资源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在产业方面,当下民间文学IP衍生出了影视、游戏等诸多创新作品,实现了传统文化活态传播。这都是推动开展大系出版工程学术研究工作的有利条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参与《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收集、编纂工作的专家学者,已集中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拓性的学术观点,他们在田野调查过程中发现了新材料、新成果,积累了具有创新性的经验,对于建设民间文学中国话语体系具有重要的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总结。

 

中国艺术报:对于学术界来说,您认为,应如何做好大系出版工程的学术研究工作?

 

邱运华:未来围绕大系出版工程的学术研究,应从两个方面来着手。其一,研究者要聚焦大系出版工程所收集、出版的民间文学文本及相关衍生资源,以其出版成果为依托,加强对于各个门类的民间文学形态的研究。其二,学术界也要关注大系出版工程本身所产生的先进经验——大系出版工程的编纂不仅是对田野调查成果的全面汇总,更通过吸收当代学术研究理念,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提供了重要支撑,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文明互鉴的文化载体,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