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尔达莫日根》《满斗莫日根》《满格木莫日根》等伊玛堪说唱作品语言古朴平实,唱腔高亢嘹亮,具有鲜明的赫哲族特色;《狩猎歌》《悲歌》《渔歌》等赫哲族民歌洋溢着赫哲族人豪放的激情和对美好生活的讴歌。日前,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黑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重拾黑水魂•黑龙江丝绸之路”民俗考察活动走进佳木斯市郊区敖其镇,同江市街津口村、八岔村,沿着明朝亦失哈将军走过的水路对赫哲族文化进行考察,梳理“鹰路”文化历史脉络,对拓展文化展呈空间也具有积极意义。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研究资料部主任王锦强介绍,在我国交通史上,有一条商运贸易线路——五国“鹰路”,始建于1000多年前的唐代,在明代达到了巅峰期的“海西东水路城站”,其东端直入北海,西至东北腹地,全程约5000公里。今天,“鹰路”又是中俄两国往来的重要通道,此次考察团对其开展深入的文化探源,探寻赫哲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对于“一带一路”建设,以及中俄两国地域文化交流与合作,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考察团一行来到佳木斯市郊区敖其镇赫哲村进行调研,该村位于“海西东水路城站”第十九站——阿凌站,即今松花江敖其湾。大家参观了赫哲族文博馆、敖其村赫哲族产业园,并欣赏了由伊玛堪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吴明新老人及其学员表演的伊玛堪说唱,被老人的说唱艺术及热情活力所感染。吴明新老人今年已经80岁了,除了参与演出、文化研讨会和教材修编,他还坚持为小学生们讲授赫哲族文化。他说:“传统文化需要薪火相传,10年里,已有200多人跟我学习过伊玛堪,其中有1/10的学员是汉族。这些培训课程不收取学费,受到政府的支持。”一直致力于伊玛堪研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孟慧英感慨:“对传统文化的抢救,要重视人的抢救,即对传统文化艺术传承人的抢救。传承人掌握并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精湛技艺,他们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的宝库,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代表性人物。因此,要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鼓励和支持这些代表性传承人将其所掌握的技艺进行传承。”
值得一提的是,为抢救、挖掘、整理赫哲族传统文化,赫哲族文博馆成立了赫哲族伊玛堪传习所和鱼皮技艺传习所,分别聘请吴明新、赫哲族服饰工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尤忠美以及鱼皮画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谢永亮现场授课。赫哲族产业园也以赫哲文化、民俗文化、影视文化为基本要素,已经发展成为全新的文化产业聚集地、自然生态观光地及特色文化体验的影视拍摄基地。
随后,大家兴致勃勃地来到同江市考察。同江市旧名“拉哈苏苏”,附近有“海西东水陆城站”第二十六站——考郎兀城。在这里,大家走进鱼皮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升的工作室,只见不大的地方挂满了赫哲族剪纸、鱼皮画、鱼皮服饰,让人们好似穿越时光隧道,进入赫哲族的原始部落,感受狩猎捕鱼后的喜悦、搏击风浪的勇敢……刘升半路出家学习鱼皮画,几十年来潜心研究赫哲族传统鱼皮制作技艺,并利用传统民族图腾作画,默默地传承、守护着赫哲族文化。她说,赫哲族的民俗文化艺术亟待传承保护,她希望把赫哲族群众发动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传承力量,将赫哲族的民俗文化发扬光大。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研究员张敏杰积累了多年有关赫哲族鱼皮文化的调研成果。她称,利用古老的赫哲族文化和大量的鱼皮资源,开发鱼皮手工艺品和赫哲族旅游文化产品市场前景广阔,不仅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而且增加了赫哲族居民的经济收入。
此外,考察团一行还来到同江市街津口村赫哲族乡和同江市八岔村赫哲族乡考察,其附近分别有“海西东水陆城站”第二十七站——可木站和第二十九站——乞列迷站。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曹保明表示,进一步弘扬传承赫哲族文化艺术还需要我们加快挖掘、整理、保护工作的步伐,加强对赫哲族语言、民俗、礼仪、歌舞等知识的普及与提高。通过打造赫哲族文化名人、文化品牌、文化名作,进一步推动赫哲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文章转载自《中国文化报》2017年9月20日,图片提供:王锦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