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协“丝路文化起点考察与民间文化生态保护行动”近日走进福建,深入漳州、泉州、南平、武夷山、福州等地,进行了为期5天的考察活动。王锦强、陈晓萍、郑国珍、吴晓东、王晓葵等来自中国民协、福建省民协、福建文物局、中国社科院、华东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重温历史的回音,实地走访调研了漳州月港、漳州古城、德化县陶瓷博物馆、德化月记窑、泉州清源山和九日山、泉州南音传习中心、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泉州开元寺、建阳水吉建盏遗址、武夷山五夫镇、武夷山下梅村古民居群、福州三坊七巷海丝展示馆、福建省海峡民间艺术馆、长乐显应宫等福建海上丝路重要节点。
福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自古就是海上交通的重要枢纽。以“一水堑环绕如偃月”而得名的漳州月港,曾经是与广州港、泉州港一样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海港。月港出海往东可通中国台湾、日本、菲律宾等地,往西洋可达泰国、越南、柬埔寨、苏门答腊等地,跨越太平洋通达英国、荷兰、西班牙等欧洲各国。明末清初达到鼎盛,促进了漳州农业、手工业、纺织业的发展。海上贸易的繁荣有力,推动了漳州造船业的发展。漳州数万民众沿海上丝绸之路去海外落籍创业,影响了侨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福建文物局原局长郑国珍曾数次来漳州考察,对这里的风土人情如数家珍,漳州三宝(八宝印泥、水仙花和片仔癀) 、漳州木版年画、漳州布袋木偶戏……他感叹:月港为古代丝绸之路和大航海时期留下了一段和平友好、互利发展的历史印记。
唐末五代以来,宋代陆上丝绸之路屡遭梗阻而难以畅通,福建的海外交通愈发重要。宋元时期,泉州港一跃成为世界贸易大港,为当时东方第一大海港。来自波斯、阿拉伯、印度的商舶云集,番客船商在带来香料药物、珍禽异兽等异域货物的同时,也带来他们家乡的习俗文化,尤其是宗教文化,使福建民间文化的发展带有浓重的异域色彩。
堪称丝绸之路万里茶道起点的武夷山市下梅村,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该村落逐水而建,风貌古香古色,民风淳朴,居民有佛教、道教等多重信仰,亦有崇信基督教者。邹氏家祠、邹氏大夫第、达理巷……处处隐现着昔日茶市盛极一时的迹象。山东大学教授刘宗迪在下梅村镇国庙里意外地发现了魁星的雕像,为其一直关注的魁星祭拜研究提供了鲜活的个案。他表示,福建的七月七拜魁星习俗就是在宋代由丝路传入福建的。宋代以后,在福建一带,魁星崇拜盛行一时,并由此传播到浙江、江西、台湾乃至全国各地,魁星阁遍布城乡。魁星的形象,青面赤发、阔嘴深目,体现出明显的胡人特征,至今在福建民间的建筑装饰和家居装饰上依稀可见,这是外来文化在八闽大地上留下的鲜明印记。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泉州南音,是福建省民协副主席陈晓萍融化在骨子里的乡音。她介绍说,无论是泉港区文化中心的口手相传,还是泉州市区居民与民间管弦乐队的互动演唱,南音至今保持着“丝竹更相合,执节者歌”的古老遗韵。南音在泉州、漳州、厦门和港澳台地区广为流传,并流播到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越南乃至欧美诸国,成为维系闽南籍海外侨胞和台湾同胞共同的乡愁,对增进民族认同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考察期间,还举办了福建丝路文化探源座谈会,对本次活动的新发现及时代意义进行了梳理及学术解读。与会人员纷纷表示,他们强烈感受到当地居民对福建的地域文化抱有深厚情感,并且熟知其传承价值,这是一种根植民间的文化自觉,包含着乡土文化传承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以及传承的危机意识。大家认为,福建各地区文化生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及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不同信仰、不同生活方式的多元文化融合的文化存在,将成为时下“一带一路”建设的丰厚文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