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民协和中国剪纸研究中心、陕西省民协组成的陕北剪纸考察组,在中国民协副秘书长张志学、副主席乔晓光带领下,于5月4日至10日,对陕北地区民间剪纸发展现状和传承情况进行了为期6天的调研工作。
本次考察是中国剪纸研究中心成立后组织的首次外出考察,是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项目《中国民间剪纸集成》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考察活动。考察组试图通过深入基层,面对面了解剪纸艺术在民间的流传情况、剪纸传承人创作和生活现状,并以此为出发点,就中国剪纸发展、传承与保护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的方法,以使我国民间剪纸在当代社会环境中得以持续地发展。
此次考察之所以选择陕北地区,因为这里是我国众多民间艺术生长的沃土,剪纸、秧歌、信天游历史悠久,享誉天下。作为革命圣地的陕北,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起,就成为革命文艺发源地。1945年之后陆续出版了《窗花》 《陕北剪纸集》 《西北剪纸》等民间艺术作品集。此后,民间剪纸的继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始终与时代并肩而行。正因为陕北地区在中国剪纸中举足轻重的位置,成为中国剪纸研究中心实践活动的首选。
本次考察沿着当年延安鲁艺老一辈革命艺术家寻找民间剪纸的路线,先后到达佳县、绥德、靖边、安塞、洛川、黄陵等地方,观摩了当地剪纸艺人的创作过程,欣赏了她们的优秀作品;与剪纸传承人和文化部门工作人员进行了座谈和交流,为陕北剪纸的传承和发展建言献策。
由北至南剪花开满黄土地
考察团由北至南,每到一地都领略了当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以及由此形成的各地剪纸艺人不同风格的精湛技艺和优美作品,从中充分感受到蕴含其中的传统因素和时代印记。
考察的第一站是榆林市的佳县,在一口据说有上百年历史的窑洞——剪纸艺术大师郭佩珍的家,我们拜访了这位已经84岁高龄的老人。老人家正在进行一幅剪纸长卷的创作,她因擅长用长卷剪纸表现自己的生活和回忆而成为陕北剪纸代表传人,影响了佳县一带的剪纸风格。拜访过程中,我们看到郭奶奶的创作工具,这种市场上买来的普通剪刀经长期使用,如今已经比原来短了三分之二,她还在继续使用。
绥德地区现有剪纸艺人众多,创作热情极高,剪纸作品多以现代题材为主,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有表现乡村生活的长卷,有尺幅巨大的团花,有从绥德汉画像砖中吸取灵感的剪影,也有绥德传统的窗格子剪纸。她们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作新旧技艺结合、风格独特的作品。
安塞县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就率先开展了广泛的剪纸普查工作,发现了大量流传已久的传统花样和大批技艺高超的剪纸艺术大师,为当地开展民间艺术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些成果在安塞县文化馆展厅得到充分展示。当地如今已是新老剪纸艺人结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也在探索创新之路。
洛川民间剪纸创作基础很好, 20世纪70年代开始剪纸继承和发展工作,在培养传承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考察组希望当地能继续开展好民间文化抢救保护工作,为剪纸的民俗活动建立详细档案。
考察组还亲临绥德县定仙墕镇娘娘庙会现场,调查庙会使用民间剪纸的情况。定仙墕庙会活动涉及周边74个自然村,活动完全由村民自发组织,庙会使用剪纸做成的树花,并以此为中心,进行大型活动。
传统继承新老交替遇难题
在此次考察中所接触到的剪纸艺人多数是中年妇女和为数不多的90后传人,很多是一家几代相传。事实揭示,陕北剪纸传承正由老一辈剪花娘子逐步向新时代剪纸传承人及其自发组成的团体过渡。是否能完整地继承传统,是剪纸传承和保护工作面临的关键问题。
在绥德,考察人员注意到88岁高龄的徐润莲的婚俗剪纸作品,打破绥德地区大部分剪纸阳刻为主的技艺特点,以阴刻线为主,风格和谐稳重,既蕴含传统又不囿于传统。然而当地年轻一辈的剪纸艺人大多更热衷于表现农村现代生活题材,当地的传统风格在作品中少有体现,显出千篇一律的面貌。
对此,陕北剪纸研究专家陈山桥强调,剪纸艺人要立足于当地传统剪纸风格,切实掌握传统花样,了解其民俗内涵,在此基础上发展创新,让各地传统基因活在各自的剪纸作品中。中国剪纸研究中心主任乔晓光指出,现代化进程的脚步不可阻挡,但这并不代表传统文化和民俗的丢失,目前在乡村仍旧有一批像郭佩珍、李秀芳这样熟悉传统民俗、能够掌握传统花样的老人,剪纸艺人和文化工作者应该在传统消失之前,抓住最后的机遇学习传统。考察组建议各地文化部门应在职能范围内对有贡献的民间艺人予以足够关照。
针对陕北剪纸传承新老交替的现状,乔晓光建议,当地可选择一个地区作为试点,开展“花匠”评选活动,发掘当地的剪纸民俗传统和剪纸传人,明确强调活态传承的导向;要将关注70岁以上剪纸传承人的工作落到实处,保护她们的文化记忆和工艺特点。各地要积极开展基础调查和整理工作,寻找乡村剪花娘子,同时将各地民俗、花样、传人信息整理保管起来;现在剪纸艺人创作中心上移,但她们的课堂应该在乡村,应向活着的剪纸大师学艺。
“文化馆+合作社”乡村传承新模式
考察组在与剪纸艺人的交流中了解到,目前剪纸艺人在传承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难题是如何依靠剪纸维持生计。
陕西省民协秘书长刘丽玲介绍说,各地剪纸保护发展工作,主要以文化馆为核心的体制内管理和农民自发组织的合作社运作,其功能和作用不同。如安塞县文化馆就继承老一辈革命艺术家深入基层发掘民间剪纸,向民间学习,提出用剪纸表现革命和农民真实生活的传统,发挥了文化馆在开展剪纸保护与发展基础工作的重要作用。正如中国剪纸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朱芹勤所说,安塞民间美术的工作经验,为全国剪纸的传习、研究工作树立了榜样。
此外,安塞县的剪纸艺人建立了“红窗花”手工艺合作社、王西安剪纸艺术合作社等,但因机器生产的介入,使手工剪纸在价格、产量和质量上面临巨大挑战,很难达到人们预期的效果。相反,靖边的李凤英通过2013年建立的合作社“靖边剪纸学会” ,成为当地剪纸传承的领头人,并走上致富路。乔晓光认为,目前陕北地区已经初步建立起体制内管理与农民自治共同发展的剪纸传承发展模式,但二者之间尚缺乏互动,这当中,政府的引领作用极为重要,文化部门应将传统文化与当地的人文历史、经济资源挂钩,主动引导农民合作社走出一条有地方特色的剪纸保护与发展之路。各地文化部门在参与文化建设,组织文化活动中应该严谨,尤其在公共文化空间的构建中,将传统民俗再现时,首先要从文化自身的合理性出发,尊重约定俗成的规习。
地方非遗保护亟需雪中送炭
短短的考察,使我们对陕北的剪纸现状有了一个切实具体的了解。刘丽玲表示,本次考察专家们为陕西剪纸的传承和保护带来了及时合理的建议,省民协将积极扩大此次考察的成果,让陕西省剪纸保持持续发展的活力,使陕西的非遗保护和发展工作领跑争先。
剪纸作为流传数千年的文化传统,在今天,面对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的冲击,剪纸的流传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传统民俗正在淡化;老一辈传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年轻剪纸艺人日益高涨的创作激情和风格迥异的作品;文化馆管理部门与民间自发合作社成为地方非遗保护与发展的同行者,民间艺术家也正在探索靠自身技艺致富的道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给参与剪纸继承发展工作的人们提出新的课题。
此次考察的巨大收获在引发参与者们深刻思考的同时,为今后剪纸传承、保护与发展工作提供了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中国剪纸研究中心将借助此次考察的契机,继续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以推动《中国民间剪纸集成》编纂及民间剪纸传承及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