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在中国民协第八届主席团第二次会议上, 《中国唐卡艺术集成》 《中国民间剪纸集成》 《中国古村落代表作》及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被确定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今后五年重点实施的四大项目。为加快项目进展,确保成果质量,中国民协近日召开会议,对四大项目进行研究,决定由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任总主编,由中国民协副主席任项目主持人,由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中心及有关人员作为项目负责人,负责具体实施。
科学规划 扎实推进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驶入收获快车道
《中国唐卡艺术集成》
一、项目简介
唐卡艺术取材广泛、内涵丰富、技法复杂、用材讲究,绘画内容为藏传佛教的历史、教义、人物,以及与之相关的生产、科技、民俗、天文、地理、医药、自然景物等。由于受到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影响和外来文化冲击,唐卡的传承现状不容乐观,急需抢救保护。
早在2002年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规划之际,就本着“边疆优先、少数民族优先、濒危优先”的立项原则,把抢救性保护唐卡艺术纳入到工程总体规划之中。2004年,中国民协正式确定对藏区唐卡艺术进行抢救性普查,采用文字、摄影、录音、录像立体式记录方式,全面了解唐卡艺术的历史与现状,制作文化档案,编纂出版《中国唐卡艺术集成》 《中国藏区唐卡传承人口述史丛书》等普查成果,推进我国唐卡艺术抢救、保护、传承和研究工作。
二、已有成果
自2005年唐卡项目普查工作正式启动实施以来,中国民协在地方文联、民协等相关单位的鼎力支持下完成了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县吾屯村、玉树藏娘地区,四川省甘孜州德格,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普查工作,并于2008年、 2010年、 2011年相继出版《中国唐卡艺术集成·吾屯卷》 《中国唐卡艺术集成·藏娘卷》 《中国唐卡艺术集成·德格八邦卷》 。成果出版后,社会各界给予了极高评价,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三、预计目标
2012年,计划出版云南“迪庆卷” 、甘肃“甘南卷” 。
2013年,“西藏卷” 、“拾零卷”进入编纂、出版阶段。
2014年至2015年,完成《中国藏区唐卡艺术流派大全》 《中国藏区唐卡艺术神明大全》《中国藏区唐卡传承人名录》出版工作。 《中国藏区唐卡传承人口述史》调查整理出版继续进行,同时启动“中国藏区唐卡艺术数据库”工作。
《中国民间剪纸集成》
一、项目简介
《中国民间剪纸集成》是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实施的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首批全国性专项之一,以省和重要剪纸产地为单位立卷,采用文字、摄影、摄像的方式,不仅完整地记录遗存在各地的剪纸艺术成果以及剪纸创作、传播、张贴的全过程,同时也全面、真实、深入地揭示和阐释各地民间剪纸的形成和发展脉络及其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
中国民间剪纸的传承主体是广大的农村劳动妇女,工具是剪刀,因此又被称为“妇女的艺术” 、“剪刀的艺术” 。不同地域的剪纸在文化功能和纹饰造型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中国民间剪纸是中国民俗生活中最普遍、最本原、最具文化象征意义的传统习俗之一,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它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农耕社会的思想、伦理、艺术、信仰和习俗,因而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二、已有成果
《中国民间剪纸集成》自2003年10月实施以来,各地专家学者积极参与抢救性大普查,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2006年,示范本《中国民间剪纸集成·蔚县卷》完成编纂并出版; 2009年, 《中国民间剪纸集成·豫西卷》出版。2011年10月, 《中国民间剪纸集成·医巫闾山卷》出版。 《中国民间剪纸集成·和林格尔卷》也即将面世。
三、目前工作开展情况
目前,已出版和即将出版的剪纸集成有四卷,广东的佛山、潮汕两卷也已进入审稿阶段。其余的卷本都需要在调查和论证的基础上与各地沟通之后再确定。今后各年的具体实施卷本,项目组正在积极落实中。
四、预计目标
全套集成计划出版50卷,各卷大体包括序言、概述、剪纸类别、剪纸代表作及精品、剪纸的工具与材料、剪纸的工艺流程、剪纸艺人的传承与流脉、剪纸的传说、歌谣与故事、主要代表作品图录、后记等几方面的内容,并附有光盘。
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
一、项目简介
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收入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其前身为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自1950年成立以来收集、出版的所有民间文学资料,特别是它完整地收入了具有“中国文化长城”之称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国家卷的基础资料——全国各地的县、市集成卷本和乡、街道资料本,以8 . 4亿字的巨大规模,全面、系统地保存了我国各地、各民族、各门类、各种形式的民间文学遗产,是迄今为止我国口头文学资料最集中、最丰富、最全面、最有价值的民间文学数据库,堪称我国民间文学的“四库全书” 。
二、项目实施情况
自2010年12月项目启动以来,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已完成了数据库各项工作的准备,提出了中国口头文学遗产图书资料整理方案。为了进行“严格的学术分类” ,中国民协聘请了一批民间文学方面的专家学者,按照“容易分类、方便使用、宜粗不宜细”的原则,完成了一级、二级分类目录的制定工作,同时编写了《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二级分类使用手册》以指导具体分类工作。
目前已扫描资料4300本,已做图像2273本,已完成文字、 PDF的有1100本。第一批1100本图书数据分类工作计划在明年1月底前完成。
三、预计目标
“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普查记录资料数据库”将来要建成我国规模最大、种类最齐全、资料最丰富的独一无二的口头文学数字图书馆。通过数字图书馆的开放使用,人们可以用浏览器在线阅读和检索资料,这将为各方学者研究利用这些宝贵资料提供极大的方便,也利于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普查记录资料数据库”的建成,对推动我国的文化研究、学科建设、文化传承创新和文化交流必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村落代表作》及《中国名村》
一、项目简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改革步伐加快,大批古村落已从我们的文化视线中悄然隐退,特别是许多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厚重历史价值的古村落日趋衰落甚或消失。
大型图集《中国古村落代表作》将重点盘点与查明我国现存的古村落,全面总结中国古村落的历史与现状,并首次对中国代表性古村落进行集体式的可视性呈现,为村落保护与研究提供可靠的科学的基础性资料。
《中国名村》将以目前国家列入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为单元,对这些具有丰厚文化遗产价值的代表性村落进行紧急、快速、抢救性的记录,将图片和文字的记录成果整理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档案和数据库基础资料,并编纂出版中国古村落紧急普查系列成果。
二、已有成果
中国民协在多个省份进行了普查工作和重点调查,确定了一些具有重要历史、科学、艺术及建筑价值的古村落、古民居作为示范试点项目。
在前期图文资料信息采集的基础上,河南省推出了首批古代暨近代民居民间建筑保护名录,共88项;广东省组织专家进行学术调查、认定和资料整理等抢救性工作,分两批命名了广东省古村落,其中47个古村落已完成前期的资料采集;山东省初步摸清了古村落分布区域和特色民居现存资源状况;江西省对吉安、抚州、赣州、上饶等地古村落进行了重点考察和专项调查,积累了详实的文本资料;安徽、浙江、河北、山西、四川、贵州、陕西、吉林、内蒙古等省对古村落自然与人文资料及特色文化之乡进行调查认定,为古村落古民居抢救与保护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三、预计目标
大型图文集《中国古村落代表作》 (五卷本)及《中国名村》系列丛书预计2014年之前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