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至13日,“我们的节日”2025中南六省元宵节俗调研交流活动暨“元宵舞祥瑞 民族一家亲”展演活动在湖北宣恩举办。本次活动由中国民协、湖北省文联、湖北省民宗委、中南民族大学、宣恩县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万建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复旦大学教授郑土有,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李倩,湖北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马尚云,中南民族大学原副校长段超,湖北省民协主席鄢维新,以及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吉首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省内外专家40余人参加活动,与当地民众一起共贺元宵。
2月11日晚,展演活动启动仪式在宣恩人民广场举行。李倩在讲话中指出,元宵节作为“年”的尾声和“春”的序章,承载着人们对团圆的眷恋、对美好的追寻。湖北宣恩境内民族众多,民俗事象丰富,文化事业发展态势良好。本次活动汇聚了重庆大足、贵州道真、湖南浏阳、江西定南及来自湖北建始、利川、来凤、夷陵、宣恩、郧阳等地的舞祥瑞队伍,共奏一曲多元一体的文化交响乐,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实践,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尝试。
在龙狮点睛、披红仪式后, 来自中南六省的58支舞祥瑞队伍沿着贡水河开展灯会巡游,带来了一场极具特色的文化盛宴,吸引着沿途民众和游客驻足拍照。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在夜幕下,整个宣恩县城灯火璀璨,人流如织,热闹非凡。
2月12日,在元宵佳节的夜晚,中南六省“元宵佳节舞祥瑞·中华民族一家亲”展演活动正式开启。江西定南瑞狮表演《狮王行》以细腻的步法和生动的神态传递吉祥如意的祝福,将观众带入热闹的节日气氛中;重庆万古鲤鱼灯舞《鲤鱼迎春》以轻盈灵动的鱼灯在夜色中游弋,寓意“年年有余”;贵州道真高台舞狮《目连救母》中的猴子、和尚和狮子在高台上辗转腾挪,惊险刺激,引得观众阵阵惊呼;湖南浏阳《烟花龙舞》巧妙地将浏阳名片与舞龙结合,并由朝气蓬勃的少年进行展示,是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生动注脚。省外代表队展演节目看点十足,赢得雷鸣掌声,湖北省内的队伍也不遑多让:建始花坪火龙蜿蜒翻腾,利川灯歌悠扬婉转,龙泉高跷龙狮技艺高超,郧阳凤凰灯绚丽夺目,来凤地龙灯、宣恩沙道沟草把龙则以本土特色演绎民俗魅力,将展演活动推向高潮。
2月13日上午,我们的节日·2025中南六省元宵节俗学术交流在宣恩举办,专家们围绕元宵节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展交流研讨。研讨会由郑土有主持。
万建中认为,宣恩成功打造了热闹的狂欢的元宵节氛围,并从吉祥和时空两个维度展开解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娟认为宣恩元宵活动复现了文献记载中的元宵节俗,仿佛穿越时空,对宣恩花灯及民间游戏、传统技艺发展提出了建议。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毛巧晖围绕传统节日现代化的问题,从传统节日面临的问题、推动现代化的路径等角度进行了讨论。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王杰文结合“浪漫宣恩”的口号,以文化事件、文化表演为理论抓手为宣恩节俗发展提出了建议。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杨秀提炼了宣恩元宵节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团结、合作、信任等传统文化精神。其后,中南民族大学原副校长、教授段超,湖北省民协主席鄢维新,吉首大学非遗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湖南民协主席田茂军,中南民族大学首席教授彭修银,湖北省民协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南民族大学教授向柏松,武汉音乐学院教授孙凡,湖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金晖,武汉传媒学院文艺院副院长陶立军,广东省民协副秘书长陈周起,湖北省民协副主席刘刈等立足自身专业及工作经验做了精彩分享。宣恩县民俗专家孙万心介绍了宣恩灯会民俗文化传承利用情况。现场唱起了经典民歌《双探妹》关于元宵节的选段,将研讨会推向高潮。
宣恩县副县长孙涛,恩施州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向红林先后讲话,表达了专家们对宣恩传经送宝的谢意。湖北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马尚云在讲话中指出,宣恩元宵节活动多次被央视报道,已经成为全国文旅界很关注的文旅现象,每一次活动号召力、影响力都特别大,希望宣恩能够认真从专家学者的发言中吸取经验,更好发挥文化的力量,力争打造出特有的宣恩现象。
最后,郑土有对会议作出总结,他指出今年春节是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的首个春节,人民的认识有很大提升,宣恩的活动非常有特色,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传统与时尚的结合,本土与外地的交融,值得好好总结提炼经验,打造出宣恩模式。
活动期间,专家学者考察团先后到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彭家寨及侗族特色传统村落张氏侗寨进行实地调研,并在当地考察了宣恩的三棒鼓、高腔山歌和舞龙舞狮等非遗项目,为研究元宵节俗与地域文化积累了丰富素材。这场跨越地域的文化盛会,不仅为元宵佳节增添了浓厚的节日氛围,延续了传统节俗的文化基因,更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与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