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再次来到美丽的青海湖畔,不是为了畅游如诗如画的景观和感悟碧波荡漾的情怀,而是为了再次聆听婉转悠扬的“拉伊” 。藏语区分为卫藏、康巴和安多三大方言区。安多藏语称原生态情歌为“拉伊” 。
去年这个时节,中国民协在青海举办拉伊大赛,我在祁连山麓与拉伊相遇。那优美的天籁之音、勾魂夺魄的情感表达,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可谓此景令人动心,此情令人动情,此曲令人动容。即使你听不懂藏语,仍会被歌手们声情并茂的歌唱所震撼。在他们纯真的笑脸上,你可以读出人生的美好;在他们真诚的目光里,你可以读出情感的美妙;在动听的歌曲旋律中你可以体味到醉人的美感。
藏族原生态情歌是藏族同胞传递思想、交流情感、表达爱情、赞美生活的质朴表达,蕴含着民族的精神和艺术的灵感,承载着民族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环境的改变,藏族原生态情歌面临着时代的挑战。如何让情歌与时代和人民同行,就成为摆在民间文艺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是按照情歌的历史传承和自身特点来继承它,还是为刻意迎合时尚口味和旅游市场而改变其固有的特质盲目地创新,也就成了藏族原生态情歌生死存亡的关键。“拉伊”在藏区长期广泛传播的实践证明,只有优秀的藏语言文字和原生的文化空间才是其生存和生长的土壤。因此,我们所举办的中国少数民族情歌(藏语原生态唱法)大赛,既没有豪华的舞台灯光,也没有奢华的商业包装,歌手的赛场就在青海湖畔,就在草原牧场,就在山花开满的山岗。中国民协副主席、藏学专家索南多杰说,过去藏族男女青年倾吐爱慕之意,不能在家中和村庄里当众表达,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就在山间田野引吭高歌,而且过去都是躲着人的,不是为了表演。藏民虽然粗犷勇猛,但是内心情感非常细腻丰富,表达感情也很含蓄。情歌里的表达都非常诗意,小伙子对姑娘的爱慕与追求都不会平铺直叙,都是像这样的诗意歌词:“高耸入云的岩石/犬牙交错的岩崖/刀山林立刺云霄/别说是盘旋起降/即便是鹞鹰追逐/也无心垂翅落足/但为心爱的杜鹃/我曾经栖息七次/满怀喜悦与激情……”纯朴的牧民竟是这样的柔情似水,用歌声架起交流和沟通的心灵桥梁。
前不久见台湾诗人余光中说:“我的《乡愁》原本是表达淡淡的哀愁,但很多内地演员朗诵时总是激动,甚至凄厉,令我很难为情。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很多部门和地方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展演活动搞了很多花里胡哨的包装和策划,把本来质朴本真的民间文化弄成了似是而非的表演。其实,山歌、情歌这类民间文化是人类的情愫,心灵的文化表达,离开了人的情感和精神,所有的形式、包装、技巧都与民间艺术无关。藏族情歌从辽阔草原来,歌声应该在草原上荡漾,情歌在民间传唱,只有回到民间,才能在人民的歌唱中不断获得新生。因此,这次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情歌赛,让歌手们在原生态的文化空间里不需要任何伴奏,触景生情,随兴编唱,以原汁原味的原生态方式,以歌交友,互通心曲。只要你喜欢情歌,都可以来这里歌唱。这难道不是挖掘文化记忆,传承文化基因,保护文化多样性的最好方式吗?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通过几届情歌大赛,一度游离当代藏族同胞生活渐行渐远的情歌正在悄然回归,情歌大赛受到人民大众热情追捧,赛场上歌声、掌声、喝彩声、口哨声交织在一起,在草原上汇成欢乐的乐章。而这追捧的背后,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热爱情歌。昨天还在草原上放牧,今天便来到赛场,也许他们的舞姿并不轻盈,但舞出了对生活的热爱;歌喉并不柔美,但唱出了对情感的赞美;歌词并不精准,但表达出了质朴的语意;身段并不窈窕,但脸上笑容灿烂。就像他们的祖辈们那样,以无邪的情感,悦耳抒情的曲调,随性巧妙的歌词,投入地唱着。小伙子唱得充满青春活力,姑娘们唱得春光闪亮,中年人唱得精神抖擞,老人们唱得容光焕发。相信有了藏族人民的热爱,有了情歌生存的土壤和舞台,情歌就会世世代代传唱下去。共和县的宣传部长马金星告诉我,来年他们还要举办情歌赛,我想,共和县不仅是中国藏族情歌之乡,也一定会成为藏族情歌手眷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