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扎实传承弘扬我国民族民间文化,按照中国文联《关于实施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以下简称“大系出版工程”)的通知》中“开展一系列以中国民间文学为主体内容的社会活动,促进全社会共同参与民间文学的发掘、传播、保护与发展”的要求,“大系出版工程”社会宣传推广活动——“2018中国壮语歌谣会”于12月5日晚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武鸣区隆重举行。
此次活动由“大系出版工程”领导小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南宁市武鸣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大系出版工程”编纂出版工作委员会、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广西山歌学会、南宁市武鸣区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和体育局联合承办。
中国民协副主席、广西文联巡视员、“大系出版工程”广西卷编委会副主任韦苏文,广西民协名誉主席、“大系出版工程”广西卷编委农冠品,中国民协理论研究处处长、“大系出版工程”编纂出版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锦强,广西民协副主席、广西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廖明君,广西民协副主席、广西《三月三》杂志社总编覃祥周,广西民协副主席、广西山歌学会会长郑天雄,广西民协副主席、广西山歌学会副会长黄赠荣,广西民协秘书长、广西卷编委会办公室主任严琴,南宁市武鸣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政府副区长庞前辉,武鸣区文联主席李伟,以及广西山歌学会、武鸣区文新广体局、广西日报社、《三月三》杂志社等单位领导出席了此次歌谣会,并与专家学者、武鸣区各单位代表及武鸣区群众一起观看了精彩纷呈的壮语山歌独唱、对唱、合唱表演。
此次中国壮语歌谣会整场采用壮语进行演唱,中间还穿插了民间故事家讲述的壮族民间故事,进一步演绎和阐发山歌文化意蕴。这是广西的一次创举,在全国也是首次。整场演唱由“羽人风”“山水韵”“壮乡情”三个篇章构成,来自广西、贵州、云南、海南、湖南等中国壮族主要聚居地的20多支壮族歌谣表演队参加。第一篇章“羽人风”,以动听的山歌唱出了壮乡各地的风俗民情;第二篇章“山水韵”通过不同的山歌唱腔展示壮乡各地的美景美人;第三篇章“壮乡情”唱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壮乡美好的生活,也唱出了民族团结进步的主旋律与巨大力量。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高级音乐编辑、“大系出版工程”歌谣组副组长朱智忠、中山大学教授、大“大系出版工程”歌谣组组长刘晓春、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大系出版工程”歌谣组副组长刘晔原、广西山歌学会副会长、广西民族大学声乐教授苏燕玲分别对表演进行了现场点评,并与歌手们进行了交流互动。
朱智忠在点评时说了三个关键词:“生态”“母语”“自信”。他认为,音乐的生命在于风格,在当今城市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壮乡民众以歌代言,保持母语特色,在刘三姐歌圩的海洋里做到了守望与坚守,这正是祖祖辈辈壮族儿女表达本民族文化自信的伟大之处,他为听到壮乡如此生态、动听的民歌而自豪。
刘晓春指出,壮乡儿女通过歌声来表达男女爱情、祝福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这场壮语歌谣会不仅体现了民歌共同的特点,也呈现出壮语独特的美学风格,优美、深沉、舒缓。在新时代如何结合现代审美艺术的方式来呈现,如何更好地宣传、推广,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这也正是今晚这场歌谣会推广的意义所在。
苏燕玲从音乐角度出发,指出了山歌手演唱的一些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比如,《美如桃花》中的高腔完全可以不用伴奏,采用纯粹的民间唱法更好。此外,她认为壮族歌谣的传承应该从娃娃就抓起,不仅是壮族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体现,也是每一位壮乡人的义务。
刘晔原指出,过去广西有两张名片,一张是刘三姐,另一张是桂林山水。如今有了第三张名片——壮乡歌会。来自全国5省区的壮语歌手,相聚在壮乡的发源地与聚居地——武鸣,一起唱响壮乡情。民歌讲究的是真性情,老中青少四代歌手汇集一起,显示出民歌传承的意义和价值。他们的和声部分婉转、清丽、悠扬,完全不输给专业的民歌手。现场即兴对歌、斗歌,更加吸引人,体现出壮族人民的聪明和机智。在改革开放40周年、广西壮族自治区60周年华诞之际,壮族民间山歌荟萃武鸣,此起彼伏,遥相呼应,这也是壮乡儿女值得骄傲与荣耀的一份别样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