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的戏曲文化资源较为丰厚,根据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数据显示,河北省现存戏曲剧种数目为36个,既有河北梆子、京剧、评剧等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剧种,也有武安落子、蔚县秧歌、西调、诗赋弦等一大批地方特色鲜明的小剧种。同时,河北还拥有一大批优秀的表演院团和戏曲表演艺术家。河北的民间小戏就深深扎根于这一方戏曲文化沃野之中,起到文化传承、寓教于乐的积极作用。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民间小戏》的编纂工作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导的一项重要的戏曲文化集纂工程,功在当今、利在千秋,小戏河北卷具体由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河北省艺术研究所承担实施工作。河北省艺术研究所作为河北唯一省级戏曲文化综合研究机构,在戏曲文化资源集纂、研究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承担过国家级、省级十余项重要志书的编纂工作,具有丰富的编纂经验。
一、编纂工作的开展与实施
在对全省的民间小戏进行搜集、整理和遴选过程中,按照相关编纂要求和小戏自身的特点,我们主要以民间文学的角度,超越戏曲剧种的观念,以传统小戏为参照,进行筛选。综合而言,主要有以下标准:时间节点,主要是以建国前存留的剧本(可以成书或记录时间为建国后,“土改”、“文革”等明显有建国后时代烙印的不再入选); 角色上,一般以“二小”(小旦、小丑)或“三小”(小旦、小生、小丑)为主要角色,个别可“四小”“五小”(个别剧目人物虽多一些,但戏份极少的也可入选);内容上,以脍炙人口、流传广泛的传统戏;喜闻乐见、家长里短民间意味浓郁的剧目为主; 作者方面,主要以集体创作、口头流传为主; 故事情节上,要求完整、精炼; 明显的折子戏不收,但改编比较大、一直以来能够单独上演的折子戏也可以考虑。总之,“小戏”的判断标准是一个综合判断,人物较少、内容活泼、篇幅精炼、脍炙人口的剧目都可根据上述要求入选。
目前,按照“规范性、广泛性、抢救优先性、代表性”的四项原则,在几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对河北诸多剧种、剧目的采集、整理、搜集、编选。资源的具体来源有:河北省艺术研究所已有馆藏小戏文本(包括印刷本、手抄本、刻录本等)视频等资料;河北省艺术研究所联合各市级艺术研究所搜集相关资料;通过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各市县级协会组织、搜集整理相关资料;河北省艺术研究所联合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省非遗中心搜集到相关资料。
截止目前,中国民间小戏(河北卷)已收集小戏剧本共283部,涉及多个剧种,其中河北梆子73部,乱弹7部、隆尧秧歌13部,老调19部,黄岐调33部,丝弦29部、四股弦7部、定县秧歌18部、武安落子45部,保定杨村秧歌24部、落子腔14部,其余为剧种不详的剧目。以上这些剧目均已录入完毕,约150多万字。
为把工作做得更扎实、有效,下一步我们将对已经录入完毕的剧目文字分批、分类进行校对、甄别,进一步筛选,最终确定入选剧目;对已校对剧目出现的共性问题以及重点、难点问题请示专家组并进行集体讨论;以地域、剧种、题材等为参照进行分类整理、划分,撰写河北小戏总概述和分类小概述;对有重要线索但尚未完善的资料,进一步核准整理;组织河北省专家组对文稿进行初步审阅,并交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专家组进行再审阅。
二、河北民间小戏的鲜明特点
首先,民间小戏产生于民间,具有典型的地域性特征。河北的民间小戏虽然大多没有确切的创作时间和编创者,大都是多年在民间的口头流传或集体创作,但是,这些民间小戏进入当代观众的视野,仍然具有着浓郁的民间性特征。
其次,从题材上看,河北民间小戏大都取材于普通百姓最日常、最琐细的现实生活,具有最鲜活、最本真的日常生活气息。民间小戏以其典型的民间视角、饱含温情的表演,传达着普通百姓最本真、最纯粹、最朴素的人文情感。在这些作品中,少有重大历史题材的宏大叙事,更多的是底层百姓最真实的人性表达,最圣洁的生命律动。
第三、河北民间小戏因其人物少、时长短、传播方便灵活而所谓“小”,与其“五脏俱全”的完整作品以及所传达出的大情怀、正能量达到完美的融合,这也是为什么小戏在民间更受欢迎的主要原因。与大戏相比,小戏人物少,故事比较简单,灵活方便,不用庞大的演员队伍,不用复杂的舞美道具,就地搭台,搭台便唱,街头巷尾,田间阡陌,都可以成为小戏的演出舞台。
第四,民间小戏虽然具有浓郁的民间性和以小见大的艺术特征,但归根到底,它还是“戏”,因此,河北民间小戏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戏曲的美学特征。它所具有的矛盾冲突和戏剧张力更能从底层民众的生活中自发流露出来,并在广袤的民间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三、对中国民间小戏未来发展的一点思考
面对如此丰富的小戏资源,我们该如何使其始终保持鲜活的艺术生命力?
首先、应该真实、原汁原味地记录、保存已有的文本,图片、音视频资料以及老艺人的口述等资料;其次、组织专业队伍对产生于民间、流传到民间的小戏资源进行更为充分的收集、整理和研究。
其三、有的放矢地选择一些优秀的剧目进行排演和舞台呈现,充分发挥小戏“小”的优势,除了进校园、进社区进行推广和普及,还可以在街头巷尾,民间村社、田间地头演出,并与观众互动,吸引更多的观众参与到小戏的传承中来。其四、虽然是民间小戏,但应本着戏虽属于民间,但在人们的精神文化水平日趋提升的今天,舞台呈现需要重新调适和定位。也就是说,对民间业余演员的表演需要进行更加专业化的训练,锤炼其更加规范化的表演和唱腔。包括服装、道具、灯光等一些舞台因素在内,都需要尽可能地规范化和专业化。其五、充分利用当今现代化数字科技手段,增添舞台艺术美感,同时,又不失民间小戏的本体特色。其六、努力培养一批甘愿献身民间小戏的传承人和表演人才,为小戏的传承和发展准备充足的后备军。
在日趋全球化的文化语境的下,地方性和区域文化特征正面临着日渐萎缩和消亡的危险,这对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损失。中国民间小戏的挖掘、整理、编纂和广泛性、规范性的舞台演出,无疑对中国民间文化传统的抢救性保护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构筑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