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下午,《中国民间工艺集成》示范卷编纂工作会在中国文联大楼举行。会议由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潘鲁生主持,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邱运华,五省试点单位广东省民协、浙江省民协、山东省民协、福建省民协与江苏省民协的主席李丽娜、杭间、赵屹、李豫闽、陈国欢,亲率项目工作小组负责人参会。负责项目出版工作的青岛出版集团副总编辑、社科中心总编辑刘咏与艺术出版部主任申尧也提前介入,参加会议。河南、辽宁等省份负责同志旁听会议。
首先由《中国民间工艺集成》办公室付德雷,就集成的编撰工作作说明。在2016年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后,课题组在全国多个省市自治区展开实地调研与征求专家意见,同时也在不断修订完善编纂方案。目前《工作手册》已基本定稿,他就其中的集成定位、编纂思路、卷本规划、大纲设计、编辑体例、工作节点等版块,作简明扼要、清晰明确的读解。首批试点单位将以此为工作基准和编撰原则,紧张有序地开展工作。
青岛出版集团跟中国民协有着多年良好的业务合作经历。他们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从编辑出版的角度提出具体要求。他们认为集成是以图片为主要构成,摄影工作量非常大。建议各省份组建专业拍摄团队,就基础指标、工作标准做好规范,并先期组织培训。他们还就文字规范、分级标题、图表制作、术语统一、注解标注等问题提出要求。
潘鲁生主席在讲话中,指出十九大报告为我国民间文艺工作提出了重要遵循: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特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近年来,国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传统工艺振兴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这为《中国民间工艺集成》编纂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中国民间工艺集成》全面辑录我国民间工艺历史、文献、知识、思想、文化、技艺、人物等信息,出版一部中国乡土生活的民间工艺集大成,填补“十大文艺志书”的空白。在调研和编撰过程中,应着重把握并突出以下几个原则:第一是历史观、文化观和生活观,也就是说历史上有传承,文化上有基础,生活上有载体。第二是地域性、民间性、传世性,也就是说要突出地域差异,回归民间生活,注重经典作品,要回避工美行业的工艺,学院派艺术家的作品。第三是客观性、系统性、科学性,注重把散落状态的民间工艺信息,按照统一的体例、规范集结起来,形成一个文献档案库,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术研究,要回避个体感受、主观解读。
潘鲁生主席最后强调了接下来的工作步骤与时间节点:1.2017年12月,从出版规范角度补充完善集成工作手册,形成定稿后统一下发,各地遵照执行。2.立即搭建总编委会与专家审定委员会。总编委会是以文联系统人员为主,专家审定委员会以外聘人员为主。最好在2018年春节前,给中国民协主席团作汇报。3.2018年12月份,在青岛组织召开试点单位主编与工作小组会议,开展业务培训和明确工作进度。4.由青岛出版集团与中国民协牵头,申请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5.2018年春节前示范卷拿出初稿,同时在全国范围推行。2018年下半年全面铺开,形成三个梯次的工作团队。6.要做好集成工作的会议纪要和工作简报,确保信息畅通、全国一盘棋,狠抓工作进度。
与会的五省试点单位代表也逐一发言,就工作小组的人员配备、工作计划和目前存在的问题作了详尽汇报。